A6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协同发展研究 2025年09月18日

■ 张博文 闫洪宽 徐雪彤

教育部等十部门日前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强化实践体验”“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作为落实“大思政课”理念的重要抓手,其协同发展尤为关键。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推动二者深度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举措。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协同过程中,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如: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之间缺乏稳定协作平台,“各自为政”导致教育资源难以整合而出现的协同内驱力不足;实践项目未能紧密结合专业特色,缺乏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入,学生获得感不强而导致的专业融合不深;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有待提升,思政教师对行业实践了解有限,制约了教学层面的融合创新导致跨学科教学能力不均衡。评价机制不健全,校企、校社资源尚未有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等原因桎梏了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协同发展的具体实施。

针对上述现实困境,高职院校应立足系统观念,从顶层设计出发,构建贯通课程、平台、机制与资源的“四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型,以实现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与系统创新。一是以课程融合为根本,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统一。推动专业课进行“思政化”改造,挖掘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工匠精神、工程伦理、文化自信等),开发“专业+思政”融合式项目化课程模块。构建“思政必修课+专业融合课+实践体验课”的课程矩阵,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辩证统一。二是以平台拓展为支撑,打造多元立体的实践场域。一方面,夯实线下平台,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社区服务站等,提供真实职业情境下的思政教育。另一方面,搭建线上平台,运用VR/AR技术建设虚拟红色展馆、工程伦理案例库等,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突破时空限制。三是以机制构建为保障,激发协同育人的内生动力。成立由教务、学工、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各专业院系组成的协同工作小组,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制定《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协同工作管理办法》及评价标准,将协同成效纳入部门与教师的考核激励体系。四是以资源整合为纽带,汇聚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积极引入政府、企业、社区、文化场馆等社会资源,构建“校企政社”四位一体的资源整合模式。推动建立区域性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联盟,共建共享优质教学案例、实践基地和专家资源。

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的协同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进行整体谋划,从课程、平台、机制、资源四个核心维度同步发力,打通壁垒,融为一体,方能构建起“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育人新格局,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