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兴民
当前个体心理问题趋于普遍化和复杂化,对我国现有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与危机干预机制带来严峻挑战。对二者进行优化是保障民众身心健康的内在需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为此提出“预防—干预—康复”全链条服务模式,旨在实现服务专业化、普惠化,提升全民心理健康水平。
相较以往“重干预、轻预防、无康复”的碎片化服务模式,应构建“预防—干预—康复”三位一体全链条服务模式。前端预防通过普及心理教育、开展素养提升活动、营造积极社会心理环境,从源头减少心理问题;中端干预依托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及早发现危机,即时科学干预;后端康复构建社区支持、家庭关怀与专业指导结合的长效机制,帮助个体恢复社会功能、防止问题复发,真正实现“扶上马再送一程”。
为实现上述全链条模式,分别从政策法规、服务网络构建、专业人才培育、技术应用创新四个关键维度提出优化路径。
政策法规是体系建设的根本保障。应推动国家层面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与完善,明确政府、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及家庭的法定责任与义务。制定行业标准、服务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将服务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并建立稳定投入增长机制,还可通过医保覆盖、商业保险补充等方式减轻民众寻求专业帮助的经济负担。
高效服务网络是体系运行载体。为解决资源碎片化,构建“社区—学校—医院”三级联动网络:社区设心理服务中心(站),负责科普、初筛与基础咨询;学校嵌入心理课程与辅导,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提供诊断、治疗及疑难危机干预。三者之间建立绿色转诊通道,实现信息共享、协同作战,将服务延伸至社会末梢,让心理问题监测与初干预在日常完成,提升响应速度与可及性,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人才是决定心理健康服务质量的关键。针对人才总量不足、能力不均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跨学科培训,对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学校辅导员等开展系统性、规范化培训,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复合型实战能力;另一方面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职业认证、职称评定和薪酬体系,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尤其充实基层和偏远地区队伍。
科技是提升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效能的新引擎。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借大数据、人工智能监测分析心理风险信号,构建量化评估模型,预测心理危机趋势,为精准干预提供决策支持。同时创新服务供给,发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规范线上咨询等新业态,突破时空限制,为不同人群提供便捷匿名的专业支持。
优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与危机干预机制是复杂社会工程,需政府、社会、专业机构及个人形成合力,以应对社会转型期心理挑战、筑牢社会心理防线,为“健康中国”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基。
(2025年度聊城市社科规划“健康聊城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