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东阳
聊城被誉为“运河古都”,其城市命运与文化肌理与京杭大运河的兴衰紧密相连。京杭大运河并非仅仅是一条水道,更是一条流动的文化长廊,一个动态的经济系统和一个复杂的社会空间,它深刻塑造了聊城传统音乐与手工艺的形态、功能及其互动关系。传统音乐(如八角鼓、临清时调)与手工艺(如东昌木版年画、茌平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互动关系。然而,现代化进程中二者均面临传承危机,表现为:传承人的老龄化、年轻群体的参与不足、机械化生产导致文化内涵流失等问题。
传承人群体特征。2025年对聊城东昌府区、临清市、茌平区、阳谷县、莘县的田野调查显示,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突出。音乐传承人平均年龄61.4岁,手工艺人58.9岁;35岁以下从业者占比不足8%。
社会关系网络分析。通过梳理传承人关系网络发现,虽然个别传承人具有较强影响力,但音乐与手工艺两个领域之间缺乏有效联动。断裂节点现象普遍,年轻学徒多通过短期培训介入,未融入传统师徒网络。这种“进入而不融入”的状态,使得知识传递难以实现深度传承。
年轻群体认知与参与意愿量化分析。对200名18—30岁本地青年的问卷调查显示,传统音乐认知度不高、手工艺文化认同感不强,数字化传播接受度对参与意愿的影响较大。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通过文化旅游、建立非遗体验馆等形式,将传统音乐与手工艺结合展示,增强互动性,吸引公众参与。深化文旅融合,设计更多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不仅能听、能看,还能够动手体验,甚至定制专属的音乐或手工艺纪念品。
二是将传统文化纳入地方教育体系,鼓励学校、社区开展以传统音乐和手工艺文化互动为主题的各类活动,激发受众群体的兴趣。鼓励社会参与,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包括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每一个感兴趣的个体参与进来。
三是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传统音乐和手工艺文化,扩大影响力,开拓线上市场。培育“深融合”创意品牌,鼓励创作者从传统音乐和手工艺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兼具传统神韵和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演艺作品,提升文化附加值。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传承人激励机制,同时保护传统文化生存的民俗土壤,恢复节庆活动等文化空间。构建可持续生态,形成“保护—传承—创新—传播—效益”的良性循环,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真正扎下根、活起来、传下去。
这一转型不仅要依靠技术创新,更需要制度创新和教育创新,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话桥梁,从长远和宏观角度看,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政策层面:建立聊城非遗大数据中心,推动音乐与手工艺联合申遗。这种整体性保护策略有助于维护文化生态的完整性。
教育层面:将数字孪生平台纳入中小学美育课程,开发跨学科教学模块。通过早期教育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产业层面:打造“音乐+手工艺”文创IP(如年画图案数字音乐专辑)。通过创意转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类别为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专项课题,课题号:ZXKT202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