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

一场环境变革带来的“裂变效应” ——聊城农村人居环境全域综合整治提升工作观察(上) 2025年10月10日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林金彦

9月30日,夜幕降临,冠县贾镇贾镇街村一盏盏崭新的LED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柔和明亮的光洒满路面。忙碌了一天的村民赵军英正和邻居在村道上悠闲散步、自在交谈,欢声笑语回荡在秋日的晚风里。“以前天黑不常出门,现在太阳能路灯亮堂堂的,出来走走心里都敞亮!”赵军英的话道出了乡亲们最朴素的喜悦。

昔日坑洼泥泞的村路蜕变为平坦通途,蚊蝇滋生的旱厕升级为洁净的冲水厕,垃圾清运及时了、村庄环境清爽了……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深入推进,这场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变革,逐渐释放出生态优化、产业升级、乡风改善的“裂变效应”。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事关发展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我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掀起农村人居环境全域综合整治提升新热潮,以强有力举措推进人居环境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深入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持久战,为乡村全面振兴“培基塑形”。

城乡融合展新颜

“面子”更靓暖民心

10月4日,走进东阿县大桥镇郭口村,宽敞平坦的村道延伸至家家户户,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多彩墙绘点缀着街角巷落,处处透着生机与活力。近年来,郭口村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同时依托沿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如今已成为乡村旅游打卡地。“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咱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郭口村村民梁绪芳的笑容里满是幸福。

村庄净不净、村容美不美,直接反映地方管理水平与精神风貌。让农村拥有干净整洁的环境,是城乡融合发展最基础、最直观的要求,更是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真切体现。

近年来,我市通过集中攻坚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环境明显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但不容忽视的是,各地成效差异较大:部分区域基础薄弱,“脏乱差”现象偶有反弹;个别镇村仍存在垃圾堆积、杆线杂乱、污水设施“建管用”脱节等问题。这背后,折射出个别地方工作标准有待提升、长效机制执行不力等短板。

正视问题才能破解难题。我市不遮丑、不“捂盖子”,直面差距与不足,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全域综合整治提升,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既系统升级基础设施,推广“微改造、精提升”理念,持续优化乡村路域环境、深化厕所革命、治理生活污水;又全域提升村容村貌,构建长效整治机制。尤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精准摸排建台账,聚焦整改抓落实,让群众切实从环境改善中受益。

以垃圾清运为例,我市不断完善“户减量、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收运体系,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处置水平。目前,全市共配备转运车辆608辆、农村生活垃圾桶16.39万个,建成乡镇(街道)中转设施130个,日转运能力达5727吨。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乡村振兴强根基

“底子”更厚后劲足

“以前这个坑塘漂满垃圾,又脏又臭没人靠近,现在水清岸绿,成了游客爱来的‘小西湖’!”10月6日,临清市新华路街道西胡村村民王桂兰指着家门口的坑塘说。

新华路街道对辖区坑塘实行“一坑一策”整治,西胡村坑塘采取“生态修复+文旅开发”方案:清淤、砌岸、种荷,岸边建设农家乐。“游客来吃灶台鱼,民宿收租金,村集体每年多赚10万元。”西胡村党支部书记杜洪波指着坑塘边的整治前后对比公示牌说,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已形成良性循环。

环境改善要真见效、能持续,光有“面子”不够,更要筑牢“底子”——护好生态、规划好空间、补好设施短板。唯有根基扎实,才能引得来人才、兴得起产业、立得住农业强市。我市在全域整治中,兼顾环境美化与资源盘活,将整治与“三资”清管用专项工作结合,引导农户建菜园、果园、花园与庭院作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催生“庭院经济”“边角经济”“美丽经济”,让边边角角变成增收“聚宝盆”,推动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与环境提升同步实现,从“生态美”成功迈向“产业旺”。开发区蒋官屯街道华严村打造坑塘景观,租赁给有经验的农户发展“鱼藕共生”经济,一年可为村集体增收约3万元;度假区谭庄村以产业振兴赋能环境改善,成立金水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800余亩建设高效温室大棚,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还推动了道路硬化到户等基础设施升级……

一村一景、一域一特色,越来越多的聊城乡村正以“环境革命”激活发展新动能,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百姓安康的乡村共富新图景,正在水城大地上徐徐铺展。

基层治理提质效

“里子”更实善治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关乎乡村振兴根基的系统性、长期性战略工程。它不是静态的“终点”,而是动态的“过程”——问题存量多、新增快,决定了这项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靠突击整治一劳永逸。

当前,我市人居环境整治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啃硬骨头”阶段。全市上下摒弃“过得去”思维与“交差”思想,以更高标准持续攻坚,巩固成果、补齐短板,推动全域环境从“集中整治”迈向“常态管护”,实现面貌根本性改观。

人居环境整治是基层治理的重要考题:靠谁抓?怎么抓?如何抓出长效?

看似是“打扫卫生”的小事,实则是考验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和群众动员力。我市以党建为引领筑牢战斗堡垒,将环境管护纳入绩效评价,引导党员干部耕好“责任田”;同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用活“积分制”“信用+”等办法,让村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将保洁理念融入日常、化为习惯,有效激发乡村善治内生动力,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

东昌府区韩集镇建立“科级干部包社区、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三级责任体系,创新“信义+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模式,发动党员、群众、公益岗齐参与,推行“申请制”验收与“一村一策”动态管理,确保整治从“集中治”到“长效管”。堂邑镇刘庄村用“积分制”助推整治,将志愿服务、见义勇为等70种守信行为与破坏环境等116种失信行为量化为“信义积分”,以“美丽行为”扮靓“美丽乡村”,促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如今的聊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迈入全域规划、全域整治、全域提升新阶段:全民参与热潮升温,长效管护机制成型,农民幸福曲线持续上扬,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和美乡村蓝图,正一步步在水城大地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