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凯
秋雨绵绵,轮飞逐梦。这个假期,3300余名轮滑选手在细雨中的聊城竞速驰骋。这场雨中的赛事嘉年华,成为聊城向全国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也让轮滑成为助推城市发展的独特“放大器”。
赛事期间,聊城市体育公园速滑场上演着速度与激情的精彩对决。轮滑鞋在湿滑地面上发出富有节奏的摩擦声,选手们身着专业装备,在赛道上奋力拼搏。“雨中速滑,对选手来说,是意志和技巧的终极考验;对赛事主办方来说,则是赛事保障的终极考验。这场雨中的赛事,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一次难忘的回忆。”速度轮滑裁判长孙新强感慨道。
从室内赛场专业的实木赛道到细致的雨天保障,从裁判团队的专业执裁到志愿者的暖心服务,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聊城对举办卓越体育赛事的追求。赛事保障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雨中为选手和家长递上姜茶、纸巾,讲解运动安全知识。无微不至的服务,让参赛者感受到了“水城温度”,也让城市形象在细节处得以升华。
3300余名参赛选手的背后,是近万人的亲友团,他们既是赛事的观众,更是聊城文旅的体验者。这种“体育+旅游”模式,正在让聊城从单一的“赛事举办地”升级为综合性的体育旅游目的地。
黑龙江恩锐(NL)明星队队员姜艳波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经常在不同城市参赛,同时也能顺路欣赏当地景色。这次来到聊城,准备去东昌湖看看,游览一下古城。”这场赛事已然成为聊城文旅体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赛事期间,古城区的餐饮、住宿业迎来显著增长。
体育搭台、文旅唱戏,赛事经济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不仅提升了城市知名度,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轮滑赛事通过选手和观众的传播,辐射到全国各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如果聊城继续举办比赛,我们会一直支持。”北京阿布溜溜轮滑领队吴俊宏一句承诺,是聊城持续提升赛事品质的不懈努力,更是这座城市用心服务每一位参赛者的真实写照。
赛事期间,聊城投入了大量志愿者,提供医疗、咨询、导览等全方位服务。来自山西的小选手郗彦衡今年再次站上赛场,去年他就在聊城嘉年华系列赛事中有过出色表现。他的母亲感慨道:“虽然下雨给比赛带来了挑战,但组委会的周到安排让我们倍感温暖,这种体验让我们难忘。”一场赛事或许短暂,但留下的口碑却能长久回荡。正如参赛选手们所说,聊城已经成为了他们每年必来的“轮滑圣地”。
这场雨中的赛事,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聊城发展的多维图景。它不仅检验了城市应急处理能力,展现了公共服务水平,更提升了文旅吸引力,激活了全民健身热情。
当凉爽的秋雨洒在领奖台选手的笑脸上,当参赛家庭漫步在东昌湖畔,当聊城的名字通过赛事传遍大江南北,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场成功的体育赛事,更是一座城市通过体育实现自我超越的生动实践。这场赛事放大的不仅是聊城的城市形象,更是这座城市的发展自信与文化底蕴,为聊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