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英东
秋声入卷,“两河”有约。十月的聊城,风从运河来,水自黄河涨。芦花似雪,倒映着光岳楼的飞檐;鹊声如雨,敲醒古城巷陌的石板。
当第一缕桂香掠过铁塔檐角,2025“两河明珠”图书节暨江北水城(聊城)书展,恰如一股清泉,在这片承载着黄河文明与运河智慧的厚土上温润流淌。这不仅是一场书籍的集会,更是一次文明的对话,一次经由阅读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深情叩问,对城市文化品格的自觉塑造。
书籍,是文明最忠实的记录者,亦是文明最富生命力的种子。从甲骨钟鼎到韦编竹简,从缣帛卷轴到雪白纸张,人类将思想的闪电、灵魂的颤栗、历史的辙痕悉数托付于这方寸之间。每一本好书,都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更是一座连接过往与未来的桥。在聊城这座“两河明珠”城市,大运河的波光曾映照千帆竞发,见证南北文化的交融;黄河的涛声曾吟唱古老歌谣,滋养农耕文明的繁盛。
今日的书展,仿佛是对这深厚文脉的一次现代回应,它让沉淀于历史河床的智慧重新泛起涟漪,让先人的哲思与今人的求索在书页的翻动间悄然相遇。当我们捧读一本好书,便是个体生命与浩瀚文明签订的一份静谧而庄严的契约,是“为往圣继绝学”的微末践行,亦是文明薪火相传的不息之光。
阅读的伟力,首先作用于个体的心灵世界,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能驱散蒙昧的迷雾,照亮精神的暗隅,赋予我们审视自我、理解万物的清明目光。在信息爆炸、节奏匆促的当下,深度阅读恰似一方心灵的锚地,让我们得以暂避尘嚣,在思想的密林中寻幽探胜,涵养内心的宁静与从容。
此次聊城书展,以惠民之姿推广阅读,其深意正是期望每一位市民,无论长幼,无论职业,都能在书香中寻得一方栖息之地,通过“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自觉,提升个人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锤炼思辨能力。一个由无数经由阅读而内心丰盈、精神明亮的个体所组成的社会,其文明底色必然是温暖而坚实的。
由无数觉醒的个体汇聚,便熔铸成一座城市独特而卓越的文化品格。聊城,素有“江北水城”之誉,水的灵动与包容,理应渗透于其城市精神之中。阅读,正是培育这种精神沃土的最佳养分。一座崇尚阅读的城市,必然少几分浮躁,多几分沉静;少几分狭隘,多几分开阔。
书展活动,如同在城市中央点燃的一簇文化篝火,吸引人们向光而行,围绕书籍展开交流、激发思考、凝聚共识。这种基于共同文化体验形成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是推动城市文明向更高层次演进的内生动力。当书香弥漫于聊城的大街小巷,当阅读成为市民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江北水城”便不仅只有水的形貌,更具备了水的深邃与浩渺的文化内涵。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正是读书好时节。2025“两河明珠”图书节暨江北水城(聊城)书展,如同一封散发着墨香的请柬,诚挚地邀请每一位水城儿女,以及所有关心聊城发展的朋友们,一同走进这片广阔无垠的精神原野。让我们在书香中与先贤对话,与智慧同行,让阅读不仅装扮我们的人生,润泽我们的城市,更以其深沉而持久的力量,推动文明的航船,驶向更加光辉灿烂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