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让群众在家门口享优质医疗服务 ——市人民医院东昌府院区促进专家服务基层常态化 2025年10月10日

■ 李春燕 周长才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里专家的诊疗服务,真是太方便了。”10月4日,刚从聊城市人民医院东昌府院区康复出院的侯营镇居民刘顺(化名)感慨道。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是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导向。作为守护区域群众健康的重要力量,市人民医院东昌府院区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邀请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专家、山东省康复医学会罕见病分会主任委员徐潮教授等上级医疗专家,每月定期来院坐诊,将更多优质医疗资源“搬”到群众家门口。

资源下沉,破解患者奔波苦

“以前去济南看糖尿病,凌晨四点就得出发,女儿总得请假陪着,等检查结果、进行复诊,回到家往往已是深夜。”聊城市民张瑚(化名)的经历,是许多基层慢性病患者的共同写照。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为求规范诊疗,常年在老家与省城间奔波,路费、住宿费叠加家人误工成本,成了不小的负担。

这样的困境,随着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正在改变。每月,徐潮教授都会准时出现在东昌府院区的诊室里,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诊疗服务。如今,张瑚在家门口的医院就能定期接受徐教授的复查调药。“不用再折腾了,药费还省了不少。”张瑚说。

目前,东昌府院区已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省级专家每月固定时间坐诊,同步开展查房、带教;通过学术讲座、病例讨论规范诊疗路径,让基层医生掌握内分泌常见病标准化诊疗方案;依托远程医疗平台,实现“专家不在场,诊疗不打烊”,基层医生可随时发起线上会诊,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数据显示,在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常见病领域,已有近350余名患者通过这一机制,实现了家门口接受省级专家定期诊疗。

打破壁垒,提高罕见病诊疗能力

“往医院跑了10年,终于知道孩子得的是什么病了!”拿到诊断报告的那一刻,江北(化名)的母亲泪流满面。这个18岁的少年自幼发育迟缓、肢体活动不便,多年来始终被诊断为“脑瘫”,但伴随的脊柱侧弯、体重异常增加等症状,却无法用“脑瘫”解释。去年,徐潮坐诊时发现其特殊表型,敏锐地意识到该患者应该是Prader-Willi综合征,并进行基因检测予以确诊。如今,根据徐潮制定的综合干预方案,孩子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这并非个例。在基层,疑难罕见病患者常面临误诊、漏诊、治疗无方的困境。作为内分泌代谢病及罕见病领域权威专家,徐潮教授致力于打破这一壁垒,推动基层医院建立精准诊疗能力。

在徐潮教授的指导下,东昌府院区逐步开展Sanger测序、MS-MLPA、全外显子组测序等技术,已为20余名辗转求医1至10年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者明确诊断,其中9例为罕见病,涵盖糖尿病、性腺疾病、骨代谢疾病等领域。这些突破,不仅让患者得到精准治疗,更推动基层医院在罕见病诊疗领域实现从“0”到“1”的跨越。

落地生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省级专家基层赋能,绝非简单的“专家走下去”,而是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需求的深度融合。徐潮教授每月一次的聊城之行,不仅在门诊诊疗,还通过“手把手”带教、学术培训,让先进理念和技术留在基层。如今,东昌府院区内分泌科医生在糖尿病精细化管理、甲状腺疾病规范用药等方面的能力显著提升,门诊量较项目开展前增长60%,患者满意度达98%。

这一实践,正是国家“健全分级诊疗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政策的生动缩影。它打破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地域壁垒,让基层群众公平享有高质量医疗服务;它夯实了基层医疗“网底”,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

近年来,东昌府院区不断深化与上级医院专家的合作,常态化邀请多位国内知名专家来院坐诊。除徐潮教授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相宏飞教授、山东省立医院肝胆外二科杨凤辉教授等专家也定期来院指导,更有北京肿瘤专家团队每周固定进驻。东昌府院区将通过多维度、常态化的专家资源下沉,让这场医疗服务变革的成果,普惠于每一位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