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刘敏) 10月9日,笔者从青海刚察县人民医院外科获悉,近日,聊城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援青专家、刚察县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侯旭带领当地医疗团队,成功实施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探查取石及胆管一期缝合术。这台高难度手术不仅为患者解除了病痛,还填补了刚察县两项医疗技术空白,标志着当地复杂胆石病诊治水平实现历史性突破。
据了解,患者为一名中老年女性,因右上腹疼痛入院,初步诊断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侯旭在术前检查中凭借丰富临床经验敏锐发现异常:患者CT显示胆管直径轻度扩张,同时肝功中仅有谷氨酰转肽酶指标升高,这提示可能存在胆管结石的隐匿性梗阻。患者并非单纯胆囊炎,而是合并胆管结石的复杂病例。这一精准判断避免了常规手术可能遗漏病灶的风险,为治疗指明了方向。
考虑到患者病情复杂,侯旭团队决定采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探查取石及胆管一期缝合术”,一次性解决胆囊及胆管问题,最大限度降低患者创伤。该方案通过腹腔镜建立微创操作通道,胆道镜精准清除结石,相比传统开腹手术创伤更小;同时突破术后胆管留置T管的传统模式,术后直接缝合胆管,有效减少患者带管痛苦与感染风险。
“这两项技术在沿海地区已比较成熟,但在海拔3300米的刚察县,受设备条件与技术限制,此前一直是空白。”侯旭介绍,手术团队不仅要应对复杂病情,还要克服高原环境对体力的考验。最终,他们凭借精细操作确保了结石取净率和缝合精度,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并发症。
手术的成功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全院上下协同作战的结果。刚察县人民医院领导班子靠前指挥,协调多科室资源提供全方位保障;当地外科医生全程参与病例讨论与手术规划,在实战中学习提升;从事内镜专业的副院长王伟山主动贡献稀缺内镜,保障手术“零等待”。这种“全院一盘棋”的协作模式,成为医院多学科协作能力提升的生动实践。
作为援青专家,侯旭始终坚持“造血式”帮扶。术前带教,与当地医生共同阅片查体,手把手讲解鉴别诊断要点;术中示范,分步演示穿刺、分离等技巧,实时展示探查与取石方法;术后组织病例复盘,指导并发症预防。通过“临床带教+手术示范+理论讲解”的立体化培养,当地医生的微创技术水平与复杂病例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从鲁西平原到青海湖畔,跨越1700公里的医疗援青之路,见证着聊城与刚察的深情厚谊。此次手术的成功,是聊城援青医疗“技术填补+人才培育”模式的又一成果。在援青专家的持续助力下,刚察县医疗卫生事业正不断迈上新台阶,为高原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