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马永伟
今年以来,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聊城承压奋进、积极作为,交出一份亮眼的对外开放答卷:1—8月,实现进出口总值472.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5.6%,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增速列全省第一位;实际使用外资1.9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6%,增速同样列全省第一位。外贸进出口和实际使用外资增速实现全省“双第一”。
成绩的背后,是我市锚定开放发展不动摇的坚定决心,是“作风深化、实干争先”的生动实践,是政企协同破难题、平台助力优服务的共同努力,是商务、海关等多部门精准帮扶、助推高水平开放的使命担当。
政策赋能 平台筑基
共筑对外开放强劲支撑
对外开放是发展关键抓手,以政策激活开放引擎,靠平台夯实发展根基,方能凝聚合力,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局构建起强劲支撑。
为全面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实施意见》,结合聊城实际,日前,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打造冀鲁豫三省交界区域对外开放新样板的实施方案》。其中包括6部分内容24项具体措施,旨在充分发挥我市在区位、交通、产业、资源以及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以打造冀鲁豫三省交界区域对外开放新样板为目标,进一步增强我市区域辐射带动能力、集聚资源要素能力、跨境综合服务能力,在冀鲁豫三省交界区域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走在前列。
“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协同发展,是打造冀鲁豫三省交界区域对外开放新优势的关键举措。9月5日,临清保税物流中心获批设立。同日,在临清市鲁西国际陆港,一列满载机械设备的海铁联运班列缓缓驶出。这个刚获批联合国“CNLCH”国际港口代码的内陆港,1—8月份发送集装箱12万标箱,发运量位居山东省内陆港首位。谋划推进中的“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协同发展新模式,将进一步提升聊城在国际物流链中的枢纽地位。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抢抓开放发展机遇,精心组织东阿阿胶、中化鲁西工程、九路泊车等重点企业,高质量参与“2025港澳山东周”、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一系列高能级开放合作活动,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全市12条重点产业链,主动与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开展精准对接、深度洽谈,全面展示聊城产业优势与发展潜力,全力推动项目对接合作。
从政策赋能到平台发力,从物流枢纽筑基到产业出海突破,聊城正以实干举措激活开放动能、构筑高质量开放强劲支撑。
精准服务 破解难题
激发市场主体澎湃活力
当前,地缘冲突频发,单边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严重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面对复杂严峻的外贸外资形势,我市以精准服务破解发展难题,通过“一企一策”应对风险、多维赋能提升能力、落实政策激励投资,尽显政府应变担当,为市场主体注入澎湃活力。
助力企业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我市常态化开展“外贸职业经理人培训”“县市区宣讲”等赋能行动,将政策红利与实操技能精准送达市场主体。今年成立了以商务、海关、税务、中信保为主要成员的宣讲团,针对各县市区主导产业,逐县开展宣讲活动,帮助企业从内卷中跳出来,积极开辟国际市场。前8个月,我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达1436家,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新增469家,较去年全年223家增长了1倍,实现进出口18.6亿元,拉动全市进出口5.3个百分点。
凤祥股份私有化退市过程中,面临股权变更、外资引入等多重复杂难题,阳谷县迅速行动,成立专项小组,市、县两级统筹推进,全程协调解决企业诉求,通过“一企一策”破解系列难题,最终助力企业在今年7月份引进7626.85万美元外资,不仅稳定了企业发展预期,还彰显了我市应对复杂局面的高效应变能力。
此外,我市聚焦“利润再投资”等外资政策落实,以全链条服务推动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凤祥股份案例中,政府部门的高效协调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政策温度与良好营商环境,坚定了投资信心;莘县更是以政策为抓手,成立由书记牵头的项目领导小组和副县长负责的“项目专班”,通过倒排工期、逐个销号,推动昆仑新能源到资4734.6万美元,前8个月,莘县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市总量的24.6%,政策激励效应充分释放。
精准服务暖企心,政策赋能添动力。我市以“一企一策”解难题、多维赋能强本领、政策落地激信心,为市场主体纾困增效。这份担当与作为,正持续激活企业发展动能,助市场活力奔涌向前。
向新而行 培育动能
开拓开放共启新篇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开放是发展的永恒动能。面对复杂变局,当以创新激活外贸生产力、以服务提质推动外资增效、以开拓姿态拓展对外合作,凭高水平开放共启新篇。
聊城正以高新技术类产品为突破口持续优化出口结构。2025年,在中通客车等企业助力下,迪拜交通体系升级树立全球新标杆。作为首入迪拜公交领域的中国品牌,中通客车中标91辆公交订单,其中40辆纯电动公交创下阿联酋批量纪录;9月5日,鲁西新能源装备集团生产的套管束式集装箱首次出口乌兹别克斯坦,为中亚清洁能源项目提供关键设备。这些突破让聊城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项目建设的加速推进,让全市实际使用外资实现了量和质的双重提升。在前八个月聊城实际使用外资1.99亿美元中,高技术产业外资占比达35.6%,冠县山能风电项目、昆仑能源项目,正是外资“含金量”提升的典型代表。值得一提的是,茌平信源环保通过利润再投资509万美元,成为绿色低碳领域外资回流的示范案例。
与此同时,聊城正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为重点,积极推动“海外聊城”建设,助力企业高效“走出去”,对外投资合作呈现规模增长、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金帝机械、华阳实业在墨西哥、印尼建立制造工厂,实现产品本地化生产,推动了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延伸;乖宝宠物、阳谷华泰聚集在泰中罗勇工业园,依托园区配套设施和便利政策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了投资效率。今年前8个月,全市新增境外投资备案企业11家,投资总额3311.2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49万美元,全市47家对外投资备案企业投资总额达3.88亿美元,投资项目遍布六大洲2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涉及汽车配件、化工、食品、宠物食品、建材等多个产业链条。正如聊城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光所言:“我们要以‘帮助更多企业把产品卖出去,支持更多企业能够走出去’为当前工作重点,帮助企业跳出国内市场的内卷,避开国际市场的壁垒,为全市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开拓新路径,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积蓄新动能。”
从运河古都到开放前沿,聊城正在鲁西平原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开放画卷。当中通新能源客车驰骋在中东大地、鲁西新能源集装箱周转于中亚平原时,聊城不仅实现了外贸、外资的历史性突破,更在全球价值链中镌刻下“聊城智造”的鲜明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