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

订单式研发 菜单式服务 ——聚焦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科技突围 2025年10月15日

■ 本报记者 苑莘

本报通讯员 赵怀建

9月16日,经过前期的接触,山东贞元汽车车轮有限公司与山东建筑大学就车轮热成型钢应用开发项目签订了合作协议。

当日,以“智汇水城,向‘新’而行”为主题的聊城市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融合对接会举办。活动在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指导下,由市科技局、高新区管委会主办,聊城产研院及聊城山东省大学科技园承办。活动中,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王超团队、河南科技大学王恒迪团队等10个高校专家团队与山东久阳轴承有限公司、山东捷沃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优质企业现场签约。

贞元车轮是签约企业之一。该公司在研发钢制车轮的过程中,遇到了技术难题,“材料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存在热处理后的疲劳性能波动,导致成品车轮在台架试验中疲劳寿命表现不稳定,部分批次未能达到国标要求。”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贞元车轮亟需深入研究热成型钢在车轮制造全流程中的性能演变规律,特别是疲劳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开发针对性优化工艺,确保热成型钢产品有可靠稳定的疲劳寿命。签约山东建筑大学团队,将让贞元车轮的新产品研发享受到“菜单式”的高效服务,并取得新的成果。

今年4月,在省科技厅的指导下,我市启动了聊城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合作交流对接活动,旨在聚焦企业需求,面向技术要素市场,推动政产学研联动发展。经公开征集、走访调研、筛选提炼,向全社会发布了一批高质量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需求,并收到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多个高校院所的技术方案,实现了“订单式”需求对接、“菜单式”服务供给,营造了“企业出题、院所解题”的浓厚创新氛围。聊城市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融合对接会,就是对活动成果的集中展示。未来,我市将更加注重以供需对接为纽带的成果落地和人才引进,努力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合作交流对接活动打造成为具有聊城特色的品牌活动,形成常态化、亮点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交流对接活动中,我市共发布58项高质量技术需求,收到了34份来自全国知名高校院所的方案,充分体现了聊城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以济南、青岛、烟台为核心,包括我市在内的多市协同产业布局。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种企业出题、院所解题的合作方式得到了产学研各方的欢迎。“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迭代快、竞争激烈,唯有持续创新,才能抢占先机、赢得未来。”山东博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总监袁锡铭说,企业出题、能者解题的模式,真正体现了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这让我们能够直接与顶尖专家团队对接,共同攻关‘卡脖子’技术问题,推动研发成果快速产业化。”教育部“长江学者”、山东建筑大学高端装备材料可靠性研究院院长翟同广认为:“这种方式有效打破了信息壁垒,不仅精准对接了技术需求与供给,更营造了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加速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进程。”

省科技厅也对我市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省科技厅科技合作处副处长冯凯在活动中说:“聊城市紧紧围绕全省发展大局,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推动科技、产业、人才深度融合,建设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了一批科技领军企业,转化了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为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次签约是聊城推动产业升级的务实举措。”

汽车车轮合成焊缝激光焊接疲劳寿命提高项目、高性能有机硅皮革关键制备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高端轴承塑态油润滑材料关键技术研发项目……通过订单式研发、菜单式服务,山东大学、中科院兰州化物所、齐鲁工业大学、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山东建筑大学等科研院所的顶尖智力资源将汇入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