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颖
国庆长假期间,多名徒步爱好者擅自闯入青海省门源县老虎沟未开发区域探寻冰川,导致251人受困、1人遇难的惨痛结局,再次让违规探险现象进入公众视野。当“探寻冰川”的浪漫憧憬沦为“生死救援”的紧急场面,当个人的“挑战欲”转化为公共资源的沉重负担,我们不得不追问:究竟该如何守住探险的安全红线,避免“探险热”异化为“冒险殇”?
近年来,全国各地探险变冒险事件屡见不鲜。这些所谓的“探险者”,不仅将自身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更让救援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开展搜救,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造成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因违规探险引发的救援事件超千起,耗费的公共资源难以估量。此次事件中,涉事者明知老虎沟存在地形复杂、海拔高、气温低、通讯薄弱等多重风险,且青海省早已明确禁止在未开发区域开展探险活动,却依然擅自穿越禁区。这种将禁区当景点、把警示当耳旁风的行为,本质上不是探险,而是对自身生命和公共安全的双重漠视。
探险不是制造风险,更不是任性冒险,否则再壮丽的奇景也只会沦为吞噬生命的险境。杜绝探险变冒险事件再次发生,既需要探险者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守护规则,也需要相关部门利剑高悬,严惩违规违法探险行为。
堵住探险变冒险的漏洞,需要多管齐下,织密安全防线。对探险者而言,“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绝不是空洞的口号,而应是“不越雷池一步”的行动自觉,学会在安全区域“留步”才是对探险精神的真正尊重。社交平台应积极履行信息内容管理责任,坚决清理“违规探险攻略”“禁区打卡种草”等“毒草”,绝不能为了流量和利益放任风险传播。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严惩违规违法探险行为。要建立更严格的准入机制,制定更严厉的惩戒措施,让“终身禁入”“承担救援费用”“追究法律责任”成为违规者必须承担的后果。同时,进一步加大网络巡查力度,重点监控社交平台发布的违规探险招募信息,从线上到线下织牢织密安全防线。
风景再美,也不及生命珍贵;探险再酷,也不能突破规则底线。每一起探险悲剧都在提醒我们:唯有个人守规矩、平台尽责任、部门强监管,才能让“探险热”回归理性本质,让每一次出发都能平安归来,让自然奇景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风景,而非吞噬生命的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