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邹辉
本报通讯员 郭洪广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高唐县固河镇聚焦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通过党建领航、产业筑基、资产盘活,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途径,因村施策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增厚了村集体“家底子”,鼓起了村民“钱袋子”。
绘蓝图,把好“方向盘”
10月7日,固河镇南闫村果蔬产业园内车辆穿梭,人来人往,处处是农忙的热闹场景。
“以前,南闫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庄环境脏乱差,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在村里生活,纷纷外出打工。”南闫村党支部书记焦英先告诉记者,自从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建起果蔬产业园,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特色产业加速培育,村庄再次焕发勃勃生机。目前,南闫村深挖乡土潜力,打造特色品牌,发展高标准蔬菜大棚86座,年销售额超800万元,为村集体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村集体经济由“薄弱散”迈向“强优特”。
近年来,固河镇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全镇发展实力的重要抓手,建立党政主要负责人全面抓、班子成员重点抓、科级干部蹲点抓和镇村干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落实年初承诺、分月调度、分片包抓、分类管理等措施办法,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与此同时,固河镇坚持把研究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作为“固定动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先后帮助23个村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蓝图,为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描绘“路径图”,李庙瓜蒌、巩庄芦笋、窦集金银花等特色种植产业迅速崛起。
谋突破,下好先手棋
拓宽思路,破解瓶颈,是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不久前,固河镇组织部分村党支部书记赴临清市尚店镇金耳、平菇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并召开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推进会,深入剖析当前全镇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强调发展村集体经济必须立足村情实际,选准特色产业,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村集体和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良性循环。
参观学习结束后,后吴村党支部书记李树龙表示,回去后,他们将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消化吸收先进做法,找准突破口,因地制宜谋划项目,积极探索新模式新路径,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目前,固河镇正积极按照“支部+”发展模式,持续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新方法,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有效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铺就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共富路。
挖资源,走好增收路
“这里原来是一处旧宅院,残垣断壁拆除后,俺在这里建起了这个小菜园,自己吃着方便,剩余的还可以去集市上卖掉,挣个零花钱。”10月2日,固河镇黄园子村村民李天军正在承包的菜园里采摘油亮饱满的茄子。前不久,黄园子村结合村庄特点,拆除残垣断壁,盘活闲置坑塘,既美化了环境,增加了村民收入,又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稳定持续增收。
今年以来,针对闲置土地、房产、棚圈等“沉睡资源”,固河镇开展全面清查摸底,建立详细资产台账,通过租赁、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推动闲置资产“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增值与集体增收双赢。前辛村创新“集体土地+村民管护”合作模式,将无人认领的宅基地,根据地块面积和地类每亩最高收取100元承包费,全力打造“菜园+果园+花园”复合型庭院经济,让闲置资源成为“增收活水”。截至目前,固河镇累计拆除残垣断壁1300余处,盘活宅基地600余亩,全镇村集体年均增收3.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