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贾新伟
本报通讯员 韩云超
金秋时节,度假区朱老庄镇二张村南,林下种植的300多亩地瓜、花生、大豆进入收获季。村民张广军指着刚刚收获的地瓜说:“树下种植不影响林木生长,能保证亩产四五千斤,收益可观。”
朱老庄镇把林下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因林制宜,突出特色,积极探索“农户+基地+技术”模式,在一片片树林下种出多样化的经济作物,既护绿又生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共赢之路。
提升土地利用率
走进南杨集村东北的白蜡树林,一株株尖椒在绿荫下鲜艳欲滴,红绿交映。
这里,间作尖椒良种“高辣816”约120亩,亩产3000斤左右。“我们管理到位,病虫害少,品质好,收购商直接上门收货,效益比普通农作物高出一大截。”承包人孟令军边采摘边说,周边不少闲置劳动力也在这里打工,每天都有稳定收入。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让群众增收,还让树林本身受益。由于农户日常管护更加精细,树木的病虫害明显减少,长势良好,木材和绿化价值持续提升,可谓“树上结绿、树下生金”。
东红庙村的80余亩香芹,同样长势喜人,亩产可达8000斤。村民张乐乐介绍,收完芹菜后还会轮种香菜、菠菜,林下土地一年四季都有效益。而在状元村、观堂网格村,林下花生、棉花、芝麻等作物多样化种植的组合,也让土地利用率不断提升。
促进农商旅融合
树荫下,一排排摊位上,摆满了瓜果蔬菜、土特产品和特色小吃。这里既有村民自产的辣椒、黄瓜、茄子、豆角、西红柿等,也有传统手工艺品、农家小吃,还有狗市、鸟市……
朱老庄大集,就设在40多亩法桐、白蜡、国槐林下。
“树荫下摆摊,不怕晒,凉快,赶集的人也舒服,还不影响交通。咱这个林下集市还吸引了不少外地人。”二张村村民张连军笑着说。
逐渐地,林下集市也成为周边群众休闲消费的好去处。不少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在林荫下拍照打卡。林下集市不仅是一方“买卖场”,也成了展现乡村风貌、带动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朱老庄镇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绪新介绍,该镇建立了林下集市规范管理机制,引导商户有序经营。同时,打造“生态+集市+旅游”特色模式,逐步形成农业、商贸、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如今,林下集市日客流量可达千余人次,既满足了群众需求,也让朱老庄镇成为城南集聚人气的“网红打卡地”。
打造产业全链条
朱老庄镇坚持规划引领、技术指导、典型带动,并建立由专家、农技员、农户共同参与的服务体系,邀请农技专家定期到田间“把脉问诊”,手把手教农民识虫害、防病害、控水肥。
在政策扶持、专家指导和农户积极参与的三方合力下,朱老庄镇的林下经济正由分散走向集中,由零星走向规模。目前,全镇林下经济发展面积已达550余亩,带动农户年均增收30%以上。林下集市的兴起,更让林下经济从“田间地头”走向“市场消费”,实现了产业链条的延伸。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是群众增收的渠道,更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朱老庄镇党委书记姚中福表示,该镇坚持党建引领,把林下经济纳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形成“一片林一篇文章、一块地一个特色”的格局,逐步完善集种植、管护、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全链条,努力把林下经济打造成朱老庄镇的一张响亮名片。
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块块生机盎然的田园,一个个人气兴旺的集市,正汇聚成朱老庄镇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朱老庄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林木+作物”“生态+产业”深度融合,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不断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