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朱海波
本报通讯员 陈清辉
国庆、中秋佳节,雨水连连。
“今天得快点卸车,绝不能让煤压在站上!”10月6日夜幕降临,国能聊城发电公司翻车机卸车作业棚灯火通明。公司燃料部主任杜云祥站在翻车机旁,冲着现场喊。他紧裹着防雨服,雨丝斜打在他的安全帽上,顺着帽檐往下滴。
连续多日的降雨,把煤场变成了“战场”。操作员小李双眼紧盯着控制台屏幕,手指快速又精准地切换着按钮;火车车厢与翻车机精准对位的瞬间,巨大的机械臂缓缓将车厢翻转,燃煤“哗啦”一声顺着溜槽倾泻而下……
堵了!一车厢煤刚到落煤筒口,就卡住了。湿煤黏在筒壁上,越积越厚,转眼就堵得严严实实。
“拿捅煤铲来!”清煤组的老王一亮嗓门,杜云祥和师傅们抄起磨得发亮的长捅煤铲,踩着水洼就往落煤筒下冲。杜云祥踮起脚,把铁铲稳稳伸进筒口,手臂绷得笔直来回撬动,“轰隆”一声,成团的湿煤砸下去,溅了他一裤腿污渍。“没事!”杜云祥抬手抹了把脸上的煤水,转身又往另一处堵点奔去。
这样的紧急清堵,在国庆期间成了燃料人的日常。10月7日,一列满载燃煤的火车缓缓驶进卸车线,车轮与铁轨摩擦出“哐当哐当”的声响。刚翻卸完两节车厢,皮带给煤机、落煤筒就接连“罢工”——连日雨水让煤的含水量飙升,黏成坨的煤块像凝固的水泥,把通道堵得严严实实。
“每翻两三节,就得清一遍筒!不能停!”杜云祥撸起被雨水打湿的袖子,从老王手里接过捅煤铲,利落地站到落煤筒正下方。混着煤粉的黑水顺着筒壁往下流,溅在他的防雨服上,没一会儿,就凝结成一块块黑痂;他的耳朵眼里、衣领缝里,甚至指甲缝里,都嵌满了细细的煤粉。现场没人多说话,只有捅煤铲撞击筒壁的“砰砰”声。
这样高强度的清堵工作,一干就是6个小时。当最后一节车厢的燃煤顺着皮带顺利卸完,杜云祥才慢慢直起腰,右手揉了揉发酸的左肩。旁边清煤组的师傅们累得靠在冰冷的机器外壳上直喘气,脸上的煤粉被汗水冲出一道道弯弯曲曲的痕迹。
10月8日,雨依然在下。杜云祥掏出手机,指尖在屏幕上顿了顿,给妻子发了条消息:“还要保障供煤,答应带丫头去公园的事,再往后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