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目伦 通讯员 程源) “我们24小时不停机,7到9个小时就能把玉米水分从35%-40%降到14%左右,达到入库标准。”10月14日,在临清市戴湾镇康百捷农产品购销有限公司,烘干设备运转声不绝于耳,公司副总经理王超介绍,他们自主研发的粮食智能脱水预处理系列设备能有效抑制霉变,配备的63立方米大容量备料仓一次性可上料35吨,“为切实保障农户收益,我们承诺今年秋收期间‘不拒收、不压价’。”
眼下正值秋收关键期,面对连续阴雨天气带来的严峻挑战,临清市迅速构建起多元化的粮食产后保障体系,在组织村干部和志愿者组成秋收志愿服务队、调动大型履带式收割机助农抢收的同时,采取科技烘干、公共晾晒等措施,努力做到颗粒归仓、不误农时。在康庄镇,从发种植专业合作社筹集资金1300余万元建设的粮储烘干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日烘干量400吨。烟店镇种粮大户冯元敏的烘干设备一次性可处理10万公斤玉米,成为区域保障网络的有效补充。八岔路镇开放全镇公共场所作为临时晾晒点,老赵庄镇将村内广场、学校操场、闲置厂房等场地利用起来,组织农户抢抓时机晾晒粮食。
截至目前,临清市已设立33个粮食烘干服务点,开辟508处玉米晾晒公共区域,总面积43万平方米,秋粮抢收进度超过98%。“我们将持续紧盯天气变化和秋收进度,保持‘三秋’服务热线24小时畅通,及时调配履带式收割机抢收,督促各烘干点不间断作业,切实做到颗粒归仓、不误农时。”临清市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立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