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

以“服务力度”换“发展热度” ——我市持续优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 2025年10月21日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10月17日,记者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了解到,今年,我市聚焦推动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质效全面提升,打出跨区域协作、改革创新、服务升级“组合拳”,为优化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跨区域协作让全国市场“联起来”

为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公共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高效流动,我市从跨省联动、机制创新、省内互通三个维度持续发力,推动与全国各地交易市场深度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与效率提升。持续扩大远程异地评标“朋友圈”,以“立足省域、联动沿黄、辐射全国”为路径,与宁夏吴忠、广西柳州等多地市签订远程异地合作协议,建立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合作机制。截至目前,交易系统已实现沿黄九省远程异地评标合作全覆盖,并可与全国26个省份432个平台开展跨区域合作。

创新评标机制保障公平交易,推出“多点分散+协同监管”“招标代理机构等不进评标室在线服务+多点分散评标”双融合评标模式,通过“专家同标不同室、同室间隔坐”空间布局,搭配“多地协同监管”体系,有效减少评标过程主观因素干扰。

通过优化数字证书办理界面、编制操作使用指南等方式,对鲁证通App在沿黄九市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应用进行宣传推广。今年以来,已累计免费发放数字证书(CA)3889个、“鲁证通”603个,为交易主体节约交易成本100余万元。

改革创新使资源配置“优起来”

聚焦打破传统交易边界、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与规范性,我市从拓展服务领域、优化配置机制、参与标准制定三方面推进改革创新,让资源在更广阔、更规范的市场中实现高效流转。拓宽服务领域,填补新兴交易空白。针对矿业权等新兴领域交易的痛点难点,通过系统升级、部门联动,打通矿业权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全流程通道。今年初,全市首批13宗地热探矿权成功进入平台交易,并于3月28日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官网成功摘牌,助力全市清洁能源开发迈出关键一步。

推动“能进则进”,优化公共资源交易配置。建立前期物业管理项目进平台交易的常态化机制,明确审核监管权限、专家抽取规则及进场登记流程等要求。今年以来,全市已完成前期物业管理进场交易项目24个,涉及建筑面积265.35万平方米。

参与标准制定,引领交易规范发展。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动承担行业责任,作为省级地方标准制定第一副组长单位,深度参与电子档案规范标准编制全过程,提出符合山东实际的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档案规范标准意见建议,为全省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建设贡献了“聊城智慧”。

服务升级把企业负担“减下来”

围绕“降成本、提效率、优体验”核心目标,我市从优化采购生态、降低担保成本、提升交易质效三个维度推进服务升级,切实为企业减轻资金压力与时间成本,让服务更有温度。

优化商城生态,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深耕政府采购网上商城业务,坚持供应商零成本入驻,并持续优化商城功能,配备专人专线管理,定期组织培训,积极引导全市采购人、供应商进驻网上商城并进行交易。今年以来,政府采购网上商城累计成交订单4.98万笔,成交金额3.63亿元,节约资金2300余万元,年成交额稳居全省第4位。

升级电子保函服务平台,大力提升担保供给能力。公开招标动态优选电子保函(保单)服务机构,将电子保函平均费率由原来的3.44‰降低至1.3‰,最低费率低至0.5‰,显著减少企业担保费用支出。同时,拓展保函服务范围,2025年实现在线开具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金、支付担保三类电子保函。今年以来,公共资源交易电子保函服务平台已开函500余笔,担保金额1.1亿元,开函笔数增长73.8%,担保金额增长68.4%。

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提升交易质效。推出“评审报告一键生成”功能,项目评审结束后,报告自动生成,每个项目可节省评审时间30分钟,大幅减少人工操作成本。同时,实行“延时服务不打烊”机制,坚持评标不结束,服务“不打烊”,切实保障项目规范高效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