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白文斌
连续阴雨后的晴空下,种粮大户王伟没有像往年一样心急火燎地组织人手“掰棒子”,而是气定神闲地站在地头。在他身后,一台经过特殊改装的籽粒收割机正稳稳地驶过湿软的土地——它身后的双排宽轮辙印,犹如为丰收盖上的沉稳印章。从“收穗”到“收粒”的转变背后,是他握在手中的“三粒定心丸”。
精准高效的“机械丸”
站在东昌府区闫寺街道的田野上,王伟的“王牌武器”绝非一台普通的玉米籽粒直收机。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身后那对标志性的宽幅双轮,取代了传统的单轮。
“经过连阴雨,土地还是太软。”王伟用脚踩了踩脚下的泥土,“普通收割机进来就得‘趴窝’,光往外拖车就得半天,地也压得板结。现在这套‘宽脚板’,接地面积大、压强小,如履平地。”
这一改装,确保了高效率的籽粒直收模式能在最关键的窗口期实施。这台会“轻功”的机器,是王伟抢回损失、打赢“龙口夺粮”战役的第一粒定心丸。它意味着可以提前3到5天就能稳定作业的效率,是与天气赛跑的硬核实力。
锁住品质的“烘干丸”
从“宽脚板”收割机中倾泻而出的,不再是玉米棒,而是金灿灿的湿玉米粒。它们被直接运往配套建设的烘干塔,跳过了传统摊晒环节。
“湿玉米穗堆在一起,1天就霉变,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王伟指着源源不断的运粮车说,“现在,地里收获的湿粒,直接进烘干塔,24小时内水分就能从30%多降到14%的安全线以下。这叫‘锁鲜’,锁住的是品质,更是实实在在的收益。”
这套完整的“收—烘—储”体系,是王伟的第二粒定心丸。它打破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魔咒,将不可控的天气风险,转化为可控的工业化处理流程。
精打细算的“减损丸”
作为经营着5000余亩土地的“粮王”,王伟的第三粒定心丸,藏在他精打细算的“减损账本”里。
“光改装车轮这一项,就避免了陷车耽误的工时和压坏庄稼的损失,”王伟继续算账,“再加上籽粒直收本身比传统方式降低约2%的损失,以及省去的人工、晾晒成本,每亩地能省60元以上。”从确保机器能下地的“宽脚板”,到农机手的精细操作,他将每一个环节的损耗都降到了最低。这本融合了技术与管理的效益账,是他作出决策最坚实的底气。
在充满丰收气息的耕田里,那台装着宽幅双轮的收割机划出了两道坚实而平稳的轨迹。手握“三粒定心丸”的王伟,脸上不见了焦虑。
最让他感到踏实的是,这场高效的“颗粒革命”不仅保住了今年的收成,更为下一季的播种赢得了时间。“收完后3天内,秸秆还田、土地深松、播种冬小麦就能一气呵成,一点不耽误农时。”王伟望着眼前即将结束收割的土地,语气笃定。
王伟的故事印证了一个趋势:现代农业的底气,不仅在于先进的农机装备,更在于敢于创新的精准改良。当现代农民拥有了因地制宜的智慧、工业的思维和市场的账本,他们就能在泥泞中踏出平坦之路,端牢手中的“饭碗”,并将这份希望稳稳地传递给下一个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