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打破围墙育新人 全域联动塑生态 ——探析冠县“五心”幸福教育教联体改革路径 2025年10月21日

■ 岳耀军 侯建国

如何打破校园围墙,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滋养孩子成长?冠县以一场全域教育革新作出了回答。

10月16日,冠县家校社协同育人“五心”幸福教育教联体正式成立,标志着该县在教育综合改革中迈出关键一步。此举不仅响应国家政策,更凝聚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四方力量,共同绘制“政府用心、社会同心、学校全心、家长上心、学生专心”的幸福教育新图景。

打破壁垒,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教联体不是资源简单相加,而是育人生态的系统升级。”启动仪式上,这一理念成为共识。教联体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以学校为圆心、区域为主体、资源为纽带,推动家校社深度融合。

冠县东街学校校长梁秀红介绍了学校的“1+2+3”协作体系:一个由校领导、家委会和社区负责人组成的核心小组,两支执行团队,三项沟通与反馈机制。“这改变了以往联系松散的局面,实现了育人工作的同频共振。”

在烟庄街道七里社区,相关负责人秦占宝分享了“社区主导、家校协同”的创新实践。每周三与学校联动的“快乐周三”课程、周末公益托管、社区食堂午餐服务,既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难题,也让社区成为育人新阵地。

县教育体育局联合多部门建立领导小组,构建“县—乡—校”三级管理体系和“班主任—家教指导员—讲师—名师—专家”五级成长体系,凝聚起强大的教育合力。

融通全域,打造立体成长大课堂

“孩子们心中有家国、眼中有他人,是我最大的骄傲。”家长代表孙华江分享了他的家庭教育实践——带孩子看红色电影、参与公益活动,甚至与青海藏族家庭结对。他的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成为“五心”教育的生动写照。

冠县正全力打通资源壁垒,让全社会成为育人大课堂。

线上,智慧教育平台以及“365小良方”“红色故事我来讲”等栏目浏览量超17万人次,20多名讲师通过家长课堂传播科学育儿理念。

线下,公安系统为全县202所学校配备专职校警,227名警力守护“高峰勤务”,148名民警担任法治副校长,构筑校园“智能防线”。

社区资源也被充分激活。七里社区文化书院与学校联办“快乐周三”课程;冠县实验中学推行“每日劳动打卡”活动;东街学校开展“红领巾走进火焰蓝”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更值得关注的是,冠县设立42个社区托管点,服务2600余名学生。东街学校的“邻家伙伴”平台、崇文联合校的“青春社区伙伴计划”广受欢迎,满意度达100%。

精准滋养,共绘幸福成长新图景

协同育人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孩子的成长与家庭的幸福中。

冠县开发家长学校校本课程《蝶变的智慧》,涵盖亲子沟通、习惯养成等内容,深受好评。数据显示,92%的家长通过亲子运动会、亲子手工制作等活动改善了亲子关系,更新了教育观念。

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尤为温暖。379名妇联干部组成“萱草妈妈”队伍,一对一帮扶留守困境儿童;冠县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冠县关工委为120名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组织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解决实际问题387件。

今年暑期,“百校千师访万家”活动中,教师走访家庭1.2万户,建立“一生一案”档案865份,让教育关怀精准抵达每个需要帮助的孩子。

“孩子们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老师们的悉心教诲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这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动体现。”孙华江道出众多家长的心声。

从机制创新到资源整合,从全域参与到精准关爱,冠县正以“五心”幸福教育为笔,绘就一幅“学生成长有温度、家庭教育有深度、社会发展有力度”的美好画卷。这场静水深流的改革,不仅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真,更在鲁西大地树立起协同育人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