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让课程从黄河岸边“长”出来 ——阳谷县寿张镇小学“黄河非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025年10月21日

■ 刘德策 李泽强 杨雪花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近年来,坐落于黄河岸边的阳谷县寿张镇小学,立足本土实际,利用当地丰富的黄河文化教育资源,开发“黄河非遗”校本课程,实现文化传承与青少年发展的双向促进;通过以师生共传承为特色的文化实践,塑造师生坚韧不拔的灵魂品质。

雄浑高亢的黄河夯号在操场上激昂回荡,清越悠扬的阳谷哨音在孩子们指尖流淌……在这里,非遗,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名词,而是师生们可感、可触、可演的“活”课程。

在“一领众和”中铸就精神之魂

阳谷寿张黄河夯号历史悠久,它起源于黄河堤坝的修筑。过去,为抵御黄河水患,寿张当地群众依靠人力打夯筑堤,通过唱号子来缓解疲劳、统一步调、鼓舞士气。可以说,每一声号子都承载着先辈们与黄河洪水顽强抗争的记忆,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变迁。

这曾是响彻黄河岸边的劳响,如今已成为寿张镇小学最富特色的社团课。学校秉持“传承即是最好的保护”理念,将承载着先民治水智慧与团结精神的黄河夯号引入校园,成立了“黄河夯号特色社团”,并开发了配套校本课程。

社团成立初期,条件虽简陋,但师生热情如火。没有服饰,自己置办;缺少道具,亲手制作。老师们不仅教授曲谱节奏,更深入讲解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师生共同研究视频资料,一字一句地学,一招一式地练。

为进一步领悟夯号蕴含的精神内涵,学校特聘阳谷寿张黄河夯号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春梅与张杨担任校外辅导员。他们的定期指导如及时雨,显著提升了社团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生动讲述黄河夯号的起源、历史演变及曾经发挥的作用,师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阳谷黄河夯号是治黄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孩子们时,他们眼中的好奇和认真,让我感受到了文化传承沉甸甸的分量。”张春梅激动地说。

在泥哨吹奏中涵养乡土之情

与夯号的磅礴之力交相辉映的,是阳谷哨的匠心之美。为让学生深入了解黄河文化,感受民间艺术魅力,学校开展了非遗泥哨进校园活动,经多次寻访,聘请到当地民间艺人丁代军为阳谷哨校本课程的校外指导教师。丁老师手把手传授泥哨制作过程,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校园重焕新生。

课堂上,老师为孩子们细致讲解阳谷泥哨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与独特魅力。从揉泥、塑形到开孔、装饰,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匠心。孩子们全神贯注,认真学习。初次尝试,作品形状歪歪扭扭,难以吹响,但在指导老师的耐心点拨下,大家逐渐掌握了技巧,一个个有模有样的泥哨在手中诞生。

这些用黄河胶泥捏制而成的小小乐器,堪称“会唱歌的泥土”。学校专门创立了阳谷哨传承工坊,为学生提供从选泥、揉泥、塑形到试音的完整实践平台。在这里,非遗传承巧妙融汇了美术、音乐、物理等学科知识。孩子们在捏制各种造型时锻炼了审美与动手能力,并在反复调试音准的过程中培养了耐心与探索精神。当随处可见的黄河泥在自己手中蜕变为既可观赏又能奏响的精巧乐器,那份无可替代的成就感,那份对家乡发自内心的热爱,点亮了每一个孩子的眼眸。

在兴趣盎然中筑牢文化之基

在学校的非遗实践中,师生共育贯穿始终。它有效破解了非遗传承可能出现的“一头热”困境,通过构建新型教学关系,让文化种子在共同探索中自然萌发。

学校双管齐下,一方面聘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校外导师定期指导,另一方面鼓励本校教师拜师学艺,与学生共同成长。课堂上,他们是传承文化的师生;工坊里,他们是切磋技艺的挚友。参与教学的教师陈秀华动情地说:“这个过程不仅是传授技艺的过程,更是我们教师自身重新认识家乡、进行文化寻根的过程。看到孩子们眼中闪耀的热爱,一切付出都感觉值得。”

学校以“黄河夯号”和“阳谷哨”为双翼,不断充实非遗课程,现又陆续开发出宣纸点染、剪纸、葫芦烙画等校本课程,逐步探索出一条非遗进校园的特色之路。这条“根植本土、兴趣引路、师生共育”的路径,为广大农村学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寿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