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让阳光洒满成长之路 ——东昌府区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2025年10月21日

■ 刘德策 赵晶

10月17日,东昌府区“医教协同 健康赋能”健康副校长聘任启动大会举行,推动学校卫生健康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为师生身心健康提供专业保障。近年来,东昌府区积极探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新路径,构建起“专家指导—平台赋能—家校协同”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干预”向“主动预防”转变,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智力支撑,强化理论指导

东昌府区联合聊城大学心理学专家团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精心制定了《东昌府区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指南》,并开发了标准化心理测评工具,全面覆盖情绪管理、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核心领域。

东昌府区组织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专家团队每月驻点区级心理辅导站,为全区中小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年均处理重度抑郁、焦虑等案例260余例,危机干预成功率显著提升至82%。建立“医院—学校”转诊绿色通道,开展疑难病例会诊,对筛查出的高风险学生实施“一人一档”跟踪管理。2024年累计完成跨学科会诊90次,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120份。

此外,依托全国人大代表窦延丽“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例45节、微课资源230个,通过云平台共享至全区175所中小学,覆盖学生超17万人次。

平台赋能,服务体系数字化

东昌府区坚持智慧赋能,创建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搭建区级心理健康云平台,整合学生心理测评、预警分析、干预跟踪等功能,为全区19万中小学生建立“心理成长档案”“心理健康测评报告”,并实时动态更新。

通过云平台开设“心理健康直播课”,城区与农村同步上课、实时互动。目前,累计开展远程教学120节,农村学校心理课程开设率从35%提升至100%。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及线上咨询室,年均服务学生8000人次,农村地区学生咨询量占比提升至40%。

实施分级干预机制,按风险等级划分“红黄蓝”三级预警,红色预警由医疗专家团队介入,黄色预警由学校心理教师跟进,蓝色预警通过家长协同化解。推进效果追踪闭环,每季度生成《心理健康服务成效报告》。2024年数据显示,学生焦虑指数下降18%,学业压力感知度降低23%。

家校协同,创新育人模式

东昌府区深化家校协同,创新“成长动力营”育人模式。针对不同学段家长需求开展分层培训,开设“小学家长情绪管理营”“初中生沟通技巧营”等专题课程,通过线上讲座、线下工作坊等形式,年均指导培训家长5万余人次,收到良好社会效果。

创新“三个一”监测机制,每年一次全员心理普查、每学期一次重点学生摸排、每月一次班级排查,累计建立个性化干预档案1.2万余份。实行家校联合干预,对预警学生实施“一生一策”,联合家长制订行为契约、家庭活动计划。

政策保障,构建长效机制

东昌府区强化政策保障,构建常态化长效支撑机制。区财政投入300万元建设区级青少年心理辅导站,打造向日葵心灵护航基地,配备VR心理放松舱、沙盘室、AI小屋等先进设施,并向农村学校捐赠远程诊疗设备。为低保家庭、留守儿童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年均减免费用超20万元。

出台东昌府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和心理辅导手册,明确心理课程每周1课时、专职教师配备率100%等硬性指标。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对连续2年未达标的3所学校校长进行约谈,并监督限期整改。

实施“心理教师专项招聘计划”引进专业人才,通过“专业面试+实操考核”录用专职教师76名,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45%。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双证培训,参训教师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有力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和工作干劲。

东昌府区“医教协同 健康赋能”健康副校长聘任启动大会的召开,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东昌府区将持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助力青少年在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