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奎强
聊城是黄河与大运河交汇的“两河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聊城水上古城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富矿,更是立德树人的生动课堂。发展本土深度研学,对于夯实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家国情怀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立足聊城特色,以古城为核心,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研学品牌,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深挖文化根基,彰显时代价值。本土深度研学是连接学生与历史、未来的精神桥梁。大运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商贸、生态与管理智慧在聊城古城集中体现。光岳楼、山陕会馆、海源阁等历史遗迹,正是这条文化纽带上的璀璨明珠。
深度研学有助于学生系统性理解“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城市格局与文化遗产。同时,古城及周边蕴含丰富的红色资源,构成了可触可感的红色教育矩阵。学生能够触摸从古代文明到革命岁月的时代脉搏,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乡土情怀始于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源流、文化标志与精神高地,是培养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最直接的方式。漫步古城墙、驻足山陕会馆、凝望红色展陈,学生不仅可以获取知识,更能搭建起与这座城市最深层的情感联结。
构建多元体系,创新实施路径。构建以“古城文化”为核心的多元研学体系,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
一是设计分层主题线路。小学阶段,以趣味体验为主,设计“走进水上古城·初识家乡瑰宝”线路,通过登楼泛舟、体验非遗,播下热爱家乡的种子。初中阶段,设计“运河商脉·古城春秋”“红色记忆·英雄城市”线路,引导学生探究运河商业文化与红色精神内涵。高中阶段,设计“古城保护与文脉传承”等探究性线路,组织社会调查与课题研究,培养独立思考与社会参与能力。
二是创新融合多学科课程。开发“建筑与城市”“运河与商业”“红色与信仰”“非遗与生活”四大核心课程,将历史、地理、数学、语文等学科知识融入研学场景,打造“可动手、能沉浸、有感悟”的实践课堂。
三是深化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科、文旅资源,组建由教师、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构成的研学导师库,建立标准化培训体系,开发特色课程,确保研学的专业性与生动性。
筑牢安全基石,强化保障措施。建立“行前排查—过程督导—应急响应”标准化流程,针对水域、古建筑等制定专项预案并常态化演练。厘清安全责任,规范合作合同,保障学生权益。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开展急救培训,提升风险防范与自我保护能力。
塑造研学品牌,扩大文化影响。整合资源,系统打造“江北水城·古城研学”核心品牌。构建“一核(古城核心区)一带(运河风情带)、多点多馆”的研学地图。运用短视频、VR/AR等技术,创新表达方式,制作“穿越古今游水城”“解密光岳楼”等系列数字产品,实现从“资源富集”向“价值输出”的跨越。持续发挥文旅集团龙头作用,统筹资源,与学校主动对接,共同研发标准化、精品化课程,确保研学的专业性与教育性。
本土深度研学的长远价值,在于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以及建设家乡的责任感。通过深度解读家乡文化,激发认同与热爱。设立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文创设计、志愿讲解,感受本土文化产业潜力,引导其将回乡发展作为未来优先选项。红色资源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宝贵财富,深入了解英雄事迹,引导学生将精神传承与建设家乡的责任相联,树立奋斗志向。
走在古运河畔,看到学生测量绘图、分析商道、凝神思考,我们深感本土深度研学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以古城文化为体,以运河文明为脉,以红色精神为魂,聊城必将打造出有深度、有温度的特色研学之路,让学子在肥沃的文化土壤中成长为有根、有魂、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聊城文轩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