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黄运交汇区传统村落活化路径探析 2025年10月22日

■ 张莉

黄河与大运河在聊城交汇激荡,孕育出一批兼具水利文化印记与农耕文明基因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既是黄运文化的活态载体,更是乡村旅游提质的核心资源。当前,如何破解“保护与开发失衡、业态与特色脱节”的难题,实现传统村落活态传承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双向赋能,成为聊城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

与单纯的文物修复不同,活态保护强调在延续村落原生格局与生活气息的基础上守护文化本真。黄运交汇区村落多留存有古码头、老粮仓、运河会馆等特色遗存,茌平肖家庄、阳谷张秋等乡镇还保留着造船技艺、漕运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借鉴江西流坑古村“制度约束+业态融入”的保护经验,聊城需建立“村落档案数字化+风貌管控刚性化”机制,对30余处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开展建筑测绘与文化普查,依托数字技术建立包含古桥、古井、古树、非遗技艺的“保护家底册”。

文旅融合是激活村落价值的“转换器”,更是旅游提质的“核心引擎”。黄运交汇区的村落旅游长期存在“看景多、体验少”的短板,需通过业态创新实现从“观光打卡”到“深度沉浸”的转型。可借鉴黄山“民宿集群+非遗活化”的模式,打造三大特色业态:一是“水利文化体验游”,在临清鳌头矶周边村落复原漕运码头场景,开发“漕运劳作体验”“运河美食制作”等互动项目;二是“非遗主题研学游”,以冠县郎庄面塑、东昌木版年画为核心,建设非遗传承工坊,推出“一日传承人”研学产品;三是“乡村美学度假游”,采用“村集体+运营商”模式收储闲置老屋,改造成兼具鲁西民居特色与现代舒适感的精品民宿,形成“运河人家”民宿集群。

机制创新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器”,更是旅游提质的长效支撑。乡村旅游的提质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与制度体系的保障。参考山东淄博中郝峪“集体经济+利益共享”的经验,需构建三重保障机制:在要素流动上,实施“人才回流计划”,设立1000万元专项基金,吸引规划、运营、文创人才返乡,同时推出“村落保护贷”破解资金难题;在利益分配上,建立“村集体占股30%+村民按户分红”的收益机制,通过保底分红、劳务用工等方式确保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在治理协调上,成立“村落旅游理事会”,吸纳村干部、村民代表、运营商参与,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化解利益纠纷。

黄河汤汤,运河悠悠。黄运交汇区的传统村落既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未来的希望。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聊城唯有以活态保护守住文化根脉,以业态创新激活旅游价值,以机制创新筑牢发展根基,才能让这些千年村落既留住乡愁记忆,又迸发新的活力,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亮丽名片。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两河文化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