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民俗文化传播研究 2025年10月22日

■ 洪祥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民俗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聊城民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面临内容深度不足、渠道融合不够、主体协同不力等现实问题,亟需系统优化。

笔者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结合实证数据,提出内容故事化、渠道融合化、主体协同化的传播优化策略,并以东昌府区胡同游等案例验证其可行性。

东昌府区胡同游始于2025年5月23日,一周后的5月31日就是端午节。此次活动的主题是“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作为全省端午节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活动地方特色明显。活动可分为亮资源、走路线、看民俗三部分。首先,亮资源。东昌府区旅游资源特色明显,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四四方方的聊城水上古城占地一平方公里,“漂”在东昌湖上。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面积约6.3平方公里,“城中有湖,湖中有城”的城市风貌独具特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岳楼屹立古城中央,山陕会馆矗立运河西岸,其中光岳楼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高大的木构楼阁之一,被誉为“江北第一名楼”“千里运河第一楼”。其次,走路线。旅游线路包括陆地和水面两条,且相得益彰。从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到位于东昌湖西岸的码头,舟行湖河之上,民乐演奏在舟中,品尝粽子念屈原;后下船登岸,观光山陕会馆,体会明清时期运河的繁华,再经过双街、羊使君街、米市街、大小礼拜寺街到达宋代铁塔,最后在光岳楼结束活动。第三,看民俗。在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里参加活动启动仪式后,泛舟东昌湖上,欣赏传统乐器演奏,品尝端午粽子;山陕会馆里开展画王、投壶、射五毒等民俗游戏,铁塔博物馆里系五色绳,光岳楼上诵读古文。

活动中有舟车载人、有乐器展示、有美食品尝、有胡同巡游、有汉服走秀、有游戏互动、有古文诵读。活动过后,实现文、图、视频在官方媒体、网络自媒体的立体传播。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和东昌府区委宣传部通力合作,地方媒体的传播力和地方文旅资源结合,激发运河沿岸民俗文化的生命力,用活动带动民俗文化宣传,用创意凸显聊城作为黄河和京杭大运河唯一交汇城市的定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传播效果。

实践表明,构建多元协同的传播体系,能够有效提升民俗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为地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提供实践路径。

总之,用丰富的旅游资源,配合接地气的文化活动,让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民俗文化传播力更强,传播范围更广,从而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跨区域合作与新技术应用,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