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建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当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已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之举。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国际传播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东阿鱼山曹植文化,融合文学、历史、宗教与艺术价值,本应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然而,其对外传播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亟需破局。
当前,曹植文化外译面临诸多困境。翻译工作缺乏系统性规划与协调机制,现有译本多集中于《洛神赋》《白马篇》等少数名篇,书信、杂文等重要作品鲜少涉及,国际读者难以全面领略曹植文学成就与思想内涵。更棘手的是文化负载词处理难题,现有翻译方式难以准确传达其丰富意蕴,导致目标语读者无法真正领略作品艺术魅力。同时,副文本体系建设滞后,数字化翻译资源不足,也严重制约了曹植文化外译质量与效率。
在跨文化传播层面,深层障碍与结构性问题同样突出。文化差异与审美隔阂让西方读者难以理解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风格、赋体文学的铺陈手法,以及作品中蕴含的儒家伦理观念和道家美学思想。传播渠道创新不足,过度依赖传统出版物,新媒体平台运用匮乏,且各传播主体缺乏协调,难以形成传播合力。
为推动东阿鱼山曹植文化走向世界,我们需从翻译与传播两方面协同发力。在翻译策略上,构建多层次文化阐释体系,制定统一术语标准,辅以详细文化注解与跨文化比较,助力读者理解文化内涵;开发沉浸式“多模态”翻译产品,如制作配有水墨动画的多语种视频、包含音频与影像的多媒体资料包,打造丰富文化体验;建立数字化翻译支持平台,整合术语库、语料库等资源,提升翻译效率与质量。
传播路径上,建立全方位受众研究体系,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受众需求,依据数据制定传播策略并及时优化;打造跨媒体传播矩阵,融合学术出版、数字媒体、社交媒体与线下渠道,实现立体化传播覆盖;创新内容产品开发,制作纪录片、短视频,开发VR/AR应用,设计文创产品,举办国际文化活动,打破传播边界;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国外文化、教育、媒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外部资源与渠道,让曹植文化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
东阿鱼山曹植文化是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其国际传播不仅能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更能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力量。相信通过系统性的翻译创新与多元化的传播实践,东阿鱼山曹植文化定能跨越时空阻隔,在国际舞台上焕发新活力,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2025年度聊城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