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以聊城文化根脉滋养童心成长 2025年10月22日

■ 齐真真 左佑中

聊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运河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在此交融共生,孕育出独特的文化根脉。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融入小学教育,通过主题式教学,让本土文化浸润青少年的心灵,既是传承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育人质量的有效路径。

传承地方文化,当从娃娃抓起。聊城文化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精神,是地域特色的生动体现。在小学阶段开展基于文化根脉的主题式教学,能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家乡的历史、风俗与传统技艺。孩子们在学习中成为文化传承的小小使者,让剪纸、东昌葫芦雕刻等技艺,以及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红色故事得以延续,为地方文化注入持久生命力。

文化认同是成长的精神基石。当学生深入了解聊城文化,会自然生发出对家乡的热爱。这种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从而更加热爱家乡和祖国。同时,文化认同感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精神支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保持文化自信。

让文化融入教学,需创新主题设计。要全面梳理运河漕运历史、红色英雄事迹、民俗技艺历程等文化核心要素,再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主题。低年级可围绕“聊城民俗欢乐多”“东昌湖故事”等主题进行设计;高年级则探索设计“运河文化前世今生”“红色精神传承”等深度课题,让文化融入各学段。

课程整合是文化育人的关键。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文化课程生态。语文课堂上,通过《登光岳楼》等诗词品读聊城人文底蕴;思政课结合鲁西北抗日根据地事迹,厚植家国情怀;美术课以古城建筑、民俗活动为灵感,让学生用画笔、手作将文化元素具象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明确课程目标,涵盖文化认知、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等方面,设计探究活动与实践任务,为教学提供系统资源。

教学方法革新更能激发学习热情。采用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走访调研自主探寻文化答案,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运用情境教学,借助多媒体展示古城风貌,组织参观博物馆、红色纪念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温度,深化其对文化的理解与共鸣。

基于聊城文化根脉的小学主题式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探索,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通过深度挖掘聊城文化内涵进行主题设计,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课程整合,革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能够将聊城文化与小学教育有机结合,有效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对该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过程,为培养具有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同时让聊城文化在教育沃土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