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红色场馆与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探索 2025年10月22日

■ 孙玉荣 马海燕

红色场馆与高校思政课结合协同育人是新时代下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式。以红色文化主题的纪念馆、名人故居等为平台,在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体系下积极拓展教学形式和内容,构建社会和学校互联互通的协作机制,能够有效推动思政课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2021年9月,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加入由常州大学发起成立的全国馆校合作联盟,与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革命纪念馆携手,通过一校一馆、一校多馆、一馆多校等合作模式,开展了“云上微思政课——百家革命文物周周讲”“红燕衔泥”“高端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为推进馆校融合协作、实现铸魂育人目标进行了丰富的实践探索。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还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金方昌烈士纪念馆等纳入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探索馆校合作协同推进红色文化铸魂育人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主要做法有如下几点:

建设红色场馆与高校协同育人专业队伍。统筹辖区内各类场馆学校师资力量,安排学校教师和场馆工作人员交叉学习、任职,在增进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设计既符合场馆实际又契合学生需求的学习项目,共同承担起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建立高校学生志愿者学习、服务与交流机制,探索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新模式,提升学生志愿者的服务与实践能力。

聚焦红色文化育人的时代命题,组建跨领域研究团队。从党史、革命史中挖掘理论深度,提炼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立足高校育人实际与场馆资源特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式,比如通过课题成果转化开发出适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案例库、实践指导手册等,让理论研究切实服务于育人实践,推动红色文化育人从经验总结向科学建构升级。

创新数字化资源开发,构建沉浸式红色教育新场景。以技术赋能打破时空壁垒,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红色教育生态。一方面,依托网络平台组织红色场馆现场直播,将革命纪念馆的展厅实景、文物细节、专题讲解等实时接入高校思政课堂,让学生足不出校即可“云参观”“云研学”;另一方面,开发系列数字化资源产品,如革命文物3D数字模型、“文物背后的党史故事”微视频、互动式党史知识问答系统等,通过生动叙事与沉浸式体验,让原本静置的革命文物“活”起来。

拓宽社会支持渠道,为资源整合注入多元动能。联动社会各界力量,构建“馆校+社会”多方参与的红色育人支持体系。主动对接企业、社会组织、公益基金会等,争取资金,用于数字化资源开发、场馆改造升级、实践活动开展等;引入科技企业的技术支持,助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红色教育中的应用,提升教育的科技感与吸引力;邀请社会组织参与红色文化传播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红色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为馆校协同育人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和社会基础。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111;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4LZYJ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