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娟
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支点。它通过技术赋能、制度创新与价值引领,将分散的社会行为整合为可衡量、可激励、可循环的治理资源,能有效激活基层治理效能,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信用动能。
冠县将信用建设融入县域发展大局,创新形成“125”基层治理新体系,针对市场主体信用意识不强、中小企业融资难、基层治理抓手不足等问题,发挥“诚信润心”作用,以“诚信之冠·幸福之县”品牌为引领,以“灵芝分”平台为引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走深走实。
信用嵌入发展,重构营商环境“信任基石”。把信用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强化政务诚信“头雁效应”,开展“一把手”亮承诺活动,公职人员信用等级A+级以上的占比达79%,树立政府诚信标杆。深化“信用+便企”服务,连通“灵芝分”平台与审批、金融系统,推出“信用+即办”“信用+容缺受理”等服务场景。加强“政银企”对接,基于信用评价为特色产业授信2亿元,推动贷款利率下调。成立诚信商户联盟,183家商户推出500余项惠民措施,构建“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市场生态。
信用润泽民心,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以人民为中心,让信用成果可感可及。通过“灵芝分”平台,将村民参与幸福食堂、环境整治等活动纳入信用记录,将“好婆婆”“好媳妇”荣誉和移风易俗行为等进行量化赋分,实现德治与法治、自治有机融合。丰富“信易贷”“信易学”“信易医”等应用场景,让守信者得实惠、享便利。联合威海荣成市、泰安岱岳区、枣庄薛城区举办全国首个跨区域线上信用大集,实现信用积分互认互兑,带动消费增长超百万元,体现“信用一子落,幸福满盘活”治理成效。
信用凝聚合力,再造协同治理“共建格局”。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党建+信用”机制,将信用管理延伸至小区、楼栋等治理单元,推动党员作表率。推动“信用+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如“信用+轴承”“信用+酥梨”“信用+灵芝”模式,赋能产业发展。优化“灵芝分”平台,打通志愿服务系统与信用平台,服务时长自动换算积分,激励善行义举。县经济开发区获评省信用管理典型园区,冠县入选省第二批农村“信用+”体系试点县。
冠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党建引领,共治共享。“三级书记抓信用”,政务诚信示范引领,联动政企民多方力量,使信用建设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二是技术驱动,制度创新。打造数字化平台,创新“信用+”应用模式,丰富“信易+”应用场景,让信用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治理”。三是信用惠民,信用便企。通过信用积分让群众享受便利优惠,提升获得感,把信用融入特色产业,破解发展难题,激发经济活力。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