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

成无己故里道地药材研究 2025年10月22日

■ 任秀丽 杨震 华燕 周昊昱

聊城,作为宋金时期“国医亚圣”成无己的故乡,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更孕育了一批品质优良、疗效独特的道地药材。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便对故里药材的药用价值多有研究,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医药财富。如今,聊城以灵芝、桑黄、阿胶、大枣、金银花、葫芦六大道地药材为核心,持续推进挖掘、传承与产业化工作,让千年“药香”在新时代绽放新活力,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翻阅《东昌府志》《伤寒明理论》等古籍,我们发现成无己及其后世弟子对聊城本地药材多有记载,其中灵芝、桑黄的药用论述,与当今聊城部分区域的药材生长特性高度契合。为厘清这六种药材与成无己故里的深厚联系,聊城组建团队,经数年普查、走访老药农与传承人,并结合现代技术,梳理六大药材的历史脉络。阿胶是聊城名片,制作技艺有千年历史,成无己曾称其为“补血圣品”;明清时的聊城大枣为皇室贡品,成无己用其配伍药方;金银花种植超百年,工艺契合成无己理念;灵芝、桑黄因独特环境有效成分高,古籍有载;葫芦可入药,聊城仍存其传统技艺。

聊城聚焦阿胶、灵芝、桑黄、大枣、金银花、葫芦六大特色药材,以多元化举措筑牢传统技艺传承根基,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在阿胶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亲授古法熬制的九道核心工序,从选材到成胶的每一步都严守传统标准;针对灵芝、桑黄种植,创新开展“师徒结对”模式,老匠人将土壤养护、菌种培育等秘传技术倾囊相授;同时,系统整理大枣传统农艺并编制实操手册,邀请经验丰富的老药农现场示范金银花最佳采摘时机,还专门建立葫芦药用技艺传习所,定向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此外,聊城积极推动药材技艺纳入非遗保护体系,其中阿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灵芝种植、大枣传统农艺等多项技艺也跻身省、市级非遗名录,更建成中医药文化展览馆,通过实物、影像等形式直观展示各类技艺流程,让药材传统技艺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聊城充分发挥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为阿胶、灵芝、桑黄、大枣、金银花、葫芦六大特色药材量身定制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标准化方案,以科学规范护航产业发展。其中,灵芝种植基地严格遵循标准化操作流程,生产全程实时监控;阿胶生产明确原料甄选、熬制时长等关键指标;大枣推行“绿色种植”模式,严控农药化肥使用;金银花基地引入物联网技术,精准监测温湿度与生长状态;桑黄采用标准化栽培技术保障品质;葫芦种植则从产区划分、品种选育到炮制工艺全环节规范管理。截至目前,聊城已建成28个标准化种植基地,总面积超5万亩,辐射带动3000余户农户参与,不仅实现了药材品质的稳定提升,更让农户收入显著增长,达成“品质”与“收益”的双重突破。

聊城鼓励企业研发,推动药材向高附加值商品转变。阿胶产业形成完整链条,开发20余种产品;大枣产业推出健康食品;金银花加工品应用广泛;灵芝、桑黄推出保健品等;葫芦开发文创产品。同时,聊城将药材与文旅、康养融合,打造“中医药文化旅游专线”,去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增长15%。未来,聊城将深化科研创新、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双向共赢”。

(2025年度聊城市社科规划“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