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童 孙全凯
县域医共体与分级诊疗深度融合,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核心路径,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在县域人口规模差异大、资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探索可复制模式,对提升基层医疗效能、满足群众就近就医需求意义重大。
当前国内外已积累不少实践经验。英国以基层医疗集团为载体,依靠区域服务网络衔接全科诊疗与专科服务;美国依托责任医疗组织,借助医保支付改革构建利益共享的协同体系。在我国,陕西安康推行组织架构、资金打包等“四统”模式,通过医保总额付费与结余留用激发医共体内生动力,湖南湘西推进“五个一体化”,安徽濉溪实行医保基金总额预付,均在资源整合上见效。但共性问题突出,存在人事编制与财政保障协同不足、基层服务薄弱导致分级诊疗“倒三角”、信息化滞后影响资源共享等问题,人口大县此类问题更明显。
构建适配性组织体系是融合基础。需建立“县级总院+区域次中心+基层站点”三级网络,明确县级医院统筹专科资源、承担急危重症救治;区域次中心布局人口密集区,承接常见病诊疗与康复;村卫生室强化基础诊疗与转诊衔接。资源整合上,可借鉴山西晋城经验,建立县域医疗设备共享平台,统一调度核磁共振、CT等设备,推进药品耗材集采配送,借助规模效应降成本。信息化是关键纽带,需搭建覆盖电子病历、检查结果的统一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解决重复检查痛点。
机制创新是破解瓶颈的核心。人事管理推行编制周转池制度,按“县内统筹、动态调整”原则盘活资源,同时完善基层人才薪酬补贴政策,医保支付改革落实“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将结余资金用于绩效激励,引导医疗机构规范诊疗。双向转诊需取消医共体内同一诊疗过程的二次住院门槛费用,实行起付线差额补缴,畅通转诊通道。
服务模式转型是提升质效的落脚点。县级医院聚焦专科建设,通过专家下沉、远程会诊赋能基层;基层医疗机构强化慢性病管理与健康体检,推进“防—诊—治—康”一体化管理。如莘县这类人口大县,可结合老龄化特点设康复护理专区,规范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改变“小病大治”习惯。同时建立科学考核体系,将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合格率纳入指标,推动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县域医共体与分级诊疗融合是系统工程,需突破利益协调、机制障碍等难题。通过组织重构、机制创新与服务转型协同推进,既能打破“行政壁垒”与“利益藩篱”,也能提升群众对基层医疗的信任。这一实践不仅夯实县域医疗根基,更能为县域医改提供可复制经验,推动分级诊疗体系落地见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经济的医疗服务。
(2025年度聊城市社科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