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

探究武训精神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契合点 2025年10月22日

■ 石珊珊 王冉冉 商秋璐

武训是载入中国近代史的“千古奇丐”,是以乞丐身份推动平民教育实践的先驱者,其“办学为公、矢志不渝”的精神引发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武训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兴学为民、坚韧不拔、无私奉献”,他所推崇的教育普惠性与实践性为新时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启发与实践参考。

目前,高职院校在追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几个现实难题:其一,专业建设空洞化,一些院校专业设定同质化现象突出、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符,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却忽略区域产业链匹配度;其二,价值引领弱化,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相互独立,工匠精神培育趋于表面;其三,产教融合浅层化,校企协作多停留在协议签订层面,缺少深层次协同;其四,师资力量存在不足,“双师型”教师占比不高,企业实践经历不够丰富,数字化教学能力尚需提高。高职院校面对第二轮“新双高”建设的挑战,更需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布局、提高育人水平来实现高质量发展。

立足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探究武训精神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契合点,探索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产教协同为驱动、以质量文化为保障的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模式,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一是以“教育为民”理念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精准把握区域产业实际需求,系统重构与产业高度契合的专业群体系,确保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协同育人,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壁垒,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是以“坚韧务实”作风推动质量诊改,构建持续内生动力机制。建立健全常态化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赋能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形成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

三是以“德育为先”原则强化价值引领,系统培育工匠精神。将课程思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四是以“师资优化”策略夯实发展根基,有效突破能力瓶颈。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全面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推动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突破制约发展的能力瓶颈。

武训精神里的“兴学为民”观念与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定位极为吻合,其“坚韧创新”特点则为化解产教“合而不融”、专业“虚而不实”等问题给予了引导。高职院校需进一步以“四链融合”(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为抓手,深化数字化转型与国际化合作,构建“无边界、全时空”的职教新生态,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更多“数字工匠”与“大国良匠”。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XM25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