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

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浅论 2025年10月22日

■ 胡春霞 许广元

202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近年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着重从强化思想引领、完善考核制度、营造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具有聊职特色的实践方案。

思想铸魂,以教育家精神筑牢价值根基。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纳入教师每周理论学习必修课,通过“专题研讨+实践研学”深化认知;选树“身边典型”,宣传校内优秀教师事迹,如“三十年扎根讲台”的老教师、“科研报国”的青年学者,通过师德讲堂、短视频展播、优秀征文作品展等形式增强感染力;对标“时代楷模”,组织学习黄大年、张桂梅等先进事迹与精神品格,引导教师将个人成长与国家教育战略相结合。

制度保障,完善考核与监督机制。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突出师德核心地位,细化考核标准。区分教学型、科研型、社会服务型教师,设置针对性指标,如教学型教师侧重“学生满意度”“课程思政成效”,科研型教师侧重“学术诚信”“成果转化社会价值”;强化结果运用,将师德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绩效分配、评优评先深度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明确规定师德考核不合格者不得申报职称;健全监督与预警机制,防范失范风险,整合“学生评教、同行评议、督导巡查、社会反馈”等渠道,建立师德师风信息平台,实时记录教师行为;建立风险预警与干预机制,对“课堂言论异常”“学术成果存疑”等苗头性问题,由学院党委、师德委员会及时约谈提醒,避免小问题演变为大错误。对青年教师实行“师德+教学+科研”综合评价,允许“教学突出者”“社会服务贡献大者”破格晋升。

文化培育,营造“尊师重教、崇德尚礼”的校园生态,强化师德文化浸润。环境育人,在校内建设“师德文化长廊”,展示教育家名言、优秀教师事迹;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中增设“师德宣誓”环节,强化教师身份认同;活动育人,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通过“家访送温暖”“社区志愿服务”“乡村支教”等实践活动,引导教师在服务学生、奉献社会中践行师德。

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通过思想引领筑牢价值根基、制度完善强化约束激励、文化培育营造生态氛围,形成“内外联动、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唯有让“立德树人”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让“师德高尚”成为高校的鲜明底色,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重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LZYR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