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白文斌) “近年来,我们把减排打造为增收核心引擎,累计创造综合效益超100亿元。”10月23日,信发集团碳资产管理中心负责人纪华向记者透露。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企业精准算好的三笔“减碳账”。
“企业刚完成80余万吨碳排放权交易,单笔获益近5000万元。”纪华介绍,在传统认知里,节能减排是工业企业的“社会责任负担”,往往伴随着巨额投入与收益倒挂。信发集团则主动适配政策,算好碳资产交易的“变现账”,让富余配额成为可交易的“硬通货”。自接入全国碳交易市场以来,集团累计成交碳配额3573万吨,实现经济效益13.26亿元,交易量占全国总规模的5%,稳居行业前列。
“政府为控排企业设定了碳排放限额。我们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实际排放量远低于这一限额,富余的配额就成了可交易的资产。”纪华介绍,作为重点控排单位,信发集团的减排主阵地,正是其规模庞大的自备电厂。
电厂是能源转换的中心,也是碳排放“大户”——信发集团电厂年发电量超300亿千瓦时,碳排放主要来自煤炭燃烧与烟气净化环节。“减碳必须依托技术革新算好‘降耗账’:一头从源头降煤耗,一头在末端控排放。”集团电厂专工杜文斌一语道破关键。
在设备中心,经过深度技术改造的发电机组,将每千瓦时电的煤耗降至248克的行业超低水平,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90万吨;针对脱硫系统这一能耗“吞电兽”,企业投入8000多万元实施改造。信源电厂生产科科长王俊文介绍:“改造前脱硫年用电达5.4亿千瓦时,改造后用电量下降超20%,年节约标煤3.8万吨,直接省出5700多万元。”
更具突破性的是脱硫剂的“绿色替代”。传统脱硫剂石灰石反应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技术团队将目光投向了隔壁化工厂的固废“电石泥”——如何处理这种含钙量95%的废料,曾是环保难题。“电石泥脱硫效果理论上更优,但黏性大、易堵喷头。”电厂专工李福利说,经过反复技术攻关,团队成功破解难题,让电石泥“变废为宝”,成为零碳排放的优质脱硫原料。
如今,粉煤灰、炉渣等工业固废,都在信发构建的循环产业链中找到了归宿。“单循环经济这一块,每年就能减排二氧化碳260万吨。”信发集团副总经理张怀涛介绍。
在信发集团有限公司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慧大棚内,一颗颗饱满鲜红的草莓长势喜人,它们的“营养密码”,来自一条直通工业区的输送管道——工业生产线收集提纯的30万吨二氧化碳废气,在这里化身“气肥”,精准滋养作物生长。这是信发集团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算好工农互补的“增值账”的生动注脚。
产业园通过智慧系统动态调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搭配光谱补光技术,不仅让草莓甜度显著提升,还能精准把控上市时间。“这种种植模式节约70%能源消耗,亩产高达1.5万斤,是普通种植的5倍,按市价算亩产值轻松突破50万元。”信发集团农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刘慎强介绍。
园区还巧用工业余热和循环水,发展樱桃种植与鱼类养殖,构建起“热电—化工—农业—养殖”多元互补的生态体系,亩均产值超90万元,让工业碳排放真正实现“点碳成金”。
从持续不断的技术革新,到“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再到开创性的工农互补产业链,信发集团算清的这三笔“减碳”账,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传统高耗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