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让两河文脉流进学生心田 ——临清“两河思政”创新实践观察 2025年10月28日

■ 郝凯 杨霞 张大岭

近日,在临清市,一场以“两河思政”为主题的课程观摩交流活动正在进行。这里既有古老的运河故事,更有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临清市的学校正以运河为媒,将地方文化深度融入思政课堂,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

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的思政课程,作为观摩交流活动重点案例,生动展现了临清市教育系统如何通过“行走+探究”的模式,让文化传承看得见、摸得着。

行走的课堂:让思政课“活”起来

“行走的思政课”不是口号,而是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的日常实践。10月22日,教师刘敏执教的《延续文化血脉——临清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一课,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窗口。

课前,一曲《天下运河——非凡临清》唤醒学生对家乡运河文化的好奇。刘敏巧妙衔接学生分组探访临清博物馆“天下粮仓”“漕运咽喉”等板块的经历,为课堂预热。课堂上,四大环节层层递进:从“行走·寻踪”中通过视频再现博物馆探寻身影,提炼临清运河文化背后的开放包容精神;到“行走·回响”里学生分享触摸钞关砖石、仰望舍利宝塔、聆听公园京剧的见闻,字里行间满是文化自信;再到“回扣·明理”环节,结合课本知识与钞关夜景亮化、贡砖白酒商标等本地案例,生动解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涵义;最后在“延续·担当”部分,学生展示手抄报、化身小导游、朗读原创作品,用行动诠释文化传承的责任。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实现了从“行走感悟”到“理论升华”的跨越,更将社会资源、实践场所和运河文脉引入思政教育,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的创新格局。刘敏老师的这节课,充分证明了思政课可以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充满生机与互动的文化之旅。

实地探访:运河文脉浸润童心

临清市实验小学则通过“运河思政·临清印迹”协同育人体系,将思政课堂延伸到校外实践基地。活动中,学生们怀揣好奇与热忱,走进鳌头矶等运河文化载体,在实景教学中触摸历史。

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学生们沿着运河故道,探寻古码头遗迹,聆听鳌头矶的历史变迁,深入了解临清在运河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实地悟文化”的方式,让思政教育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脚下土地的真实体验。临清市实验小学思政课教师侯晓雯在汇报时指出,学校以“锚定鳌头矶,让运河红色基因浸润童心”为核心理念,首创“运河红色叙事转化法”,构建“资源挖掘—课程开发—实践推广”闭环,将运河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

例如,学生们以“聊家乡,探黄河”为钥,解锁家乡临清的文化记忆——从钞关的商贾云集,到清真寺的飞檐翘角,每一处古迹都成为家乡故事的生动注脚。同时,循着黄河的脉络溯源,触摸母亲河滋养齐鲁大地的千年脉动,在“家乡情”与“黄河魂”的交融中,读懂土地的厚重。这种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让思政课的养分如流水般浸润学生心田。

协同育人: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

临清市的学校在“运河思政”探索中,不约而同地强调协同育人理念。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和实践场所,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临清市实验小学则依托展厅和基地,构建多维育人网络。

在实验小学,与会人员参观了精心打造的“运河思政·临清印迹”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展厅。展板系统呈现了学校在思政课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从思政课程体系构建,到“运河红色故事”校本教材开发;从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案例,到学生主题实践活动精彩瞬间,每一项内容都彰显着学校将红色文化、运河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用心。学校还通过成果展风采,多维呈现思政建设成效。

临清市以“运河思政·临清印迹”为切入点,探索构建贯通大中小学、融合地域文化、联动社会力量的协同育人新体系。创新提出“一核五翼五维”思政教育模型,以“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为核心,聚焦红色传承、科创引领、乡村振兴、法治护航、国防长城五大主题,从师资队伍、实践平台、课程体系等维度协同发力。截至目前,临清市已建成37个实践教学点,开发40余节融合课程,覆盖22所学校4000余名学生,实现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全域浸润”的转变。

学生主导:让文化传承成为自觉行动

在临清各学校的运河思政课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和传承者。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的课堂上,学生通过手抄报、小导游、原创作品展示,亲身诠释担当;实验小学的活动中,学生在实地探访后分享见闻,用语言和行动表达文化自信。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有效激发了内在动力。在“延续·担当”环节,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的学生不仅展示学习成果,更化身文化传播者,将运河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临清市实验小学的学生则在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的交融探索中,自发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责任感。更重要的是,课程注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例如,结合钞关夜景亮化、贡砖白酒商标等本地案例,学生学会用现代视角解读传统文化,让古老运河文化焕发新活力。

临清市运河思政课的成功探索,源于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教育创新的结合。在临清,思政课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连接历史与未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正如刘敏所言:“跟学生一同走在运河边,我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文化自信。”这样的生动实践,正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持久而深厚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