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数智赋能,构建“和乐”课程体系 ——聊城高新区实验小学“五育”融合的创新实践 2025年10月28日

■ 刘德策 潘婷婷

10月22日—25日,由山东省教育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山东省第十届小学校长大会召开。在分论坛环节,聊城高新区实验小学以《数智赋能:五育融合视域下“和乐”课程体系建设》为题作典型发言,向全省教育同仁展示了该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获得了与会领导与专家的一致好评。

理念先行,以“和乐”文化定航向

高新区实验小学紧密围绕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重要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强化课程适应性”“实现全面育人”的核心要义。学校认识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非简单的拼盘,而是如同人的五指,握成拳头才能形成合力。因此,学校选择了“融合”而非“叠加”的路径。

“和乐”文化是学校实现五育融合的关键。其中,“和”代表和谐、整合,指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在关联与系统性构建;“乐”代表幸福、成长,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个性发展。“和乐”课程体系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实现幸福成长。

课程重构,以“数智技术”破壁垒

高新区实验小学以“主题·项目”为载体,推动“五育”的自然融合。例如,《陶艺》课程融合了智育、劳育、德育、体育和美育,让学生在完成“制作一件有文化内涵的陶艺品”的任务中自然成长。该课程已被山东省教科院评为优秀案例。

此外,学校以“数智技术”为引擎,重塑课程形态。在《机器人编程》课堂上,学生通过AI平台将抽象算法转化为可视模型,锻炼了创新能力;通过亲手组装传感器和调试部件,提升了动手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培养了协作精神和坚毅品格。近年来,该校学生在全国性信息技术、机器人、航空航天模型等竞赛中累计斩获国家级、省级奖项96项。

在德育与美育融合的《山山水水》课程中,学校利用VR技术让学生“置身”于革命纪念馆,进行沉浸式的红色教育;利用数字画笔和图形软件,让学生创作数字山水画。该课例被评为山东省基础教育优质课二等奖。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字图书馆”。学校通过“人人通空间”App,实现了学生跨年级的自主选课,为课程的动态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评价革新,以“发展数据”促成长

聊城高新区实验小学创新采用“学生展示+家长评审+教师考核”的三维评价模式,将学生在各类课程中的表现纳入数字化综合素质档案,为每位学生绘制动态、立体的“五育素养数字画像”。这一画像突破了单一分数的局限,呈现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和优势潜能。

学校每月开设“和乐”街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赚取“和乐币”,并搭建“和乐少年”智慧评价云平台,以多维评价促进学生的内生成长。学校构建了过程性与发展性并重的多元评价体系,真正实现了以评促育、五育融合。

在数智赋能的时代浪潮下,该校以“和乐”文化为引领,通过课程重构与评价革新,成功构建了五育融合的“和乐”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幸福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高新区实验小学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径,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