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循榜样足迹 浇理想之花 ——记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孙剑 2025年10月28日

■ 刘德策 颜莉

“同学们,这就是孔繁森当时用过的小药箱,它可不是一个普通的箱子……”10月24日,站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的浮雕前,看着学生们专注聆听孔繁森援藏故事的模样,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孙剑仿佛看见了20多年前那个手捧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自己。

从课堂教学到实地寻访

大学毕业后,孙剑来到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工作后,她一直在探索如何让信仰真正在学生心中扎根。2015年7月,她带领学生去孔繁森老家调研,讲解员讲述的孔繁森事迹深深打动了她。这次实地探访让她深受启发:思政教育需将课堂与实践结合,要通过实地探访增强教育实效性。

有学生告诉她:“老师,这些英模故事离我们太远了。”了解到学生的困惑后,孙剑和同事带领学生踏上了“英模口述史”寻访之路,经过6年的持续努力,采访英模人物和身边榜样70多位,形成音视频资料1.5万余分钟。通过深入走访,英模事迹不仅走进了学生心里,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榜样的精神力量,拉近了与英模之间的距离。

从未解之题到实践答案

听故事、寻榜样,这只是育人过程中的一部分,如何将学生的这种感动转化为躬身实践的具体行动呢?这是孙剑一直思考的问题。

“老师,教科书里的‘人民至上’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到呢?”一堂课上,学生的疑问启发了她。她决定带着学生去实地感受新时代的变化。他们走进纪念场馆,听烈士后人讲述先辈的革命故事;走到田间地头,听乡亲们讲述身边英模的感人事迹;走进文明实践站,听先进工作者讲述新时代的伟大变革。

孙剑印象最深的是七次往返聊城沿黄村庄,追寻乡村振兴带头人的足迹,拍摄《黄河岸边是我家》微电影。当镜头对准农村发展的真实场景时,学生惊叹:“乡村振兴不是口号,其中饱含着泥土的厚重与汗水的温度。”参与微电影拍摄的同学在创作手记中写道:“夕阳下的黄河让我真正懂得了‘人民至上’的分量。”这部作品获得了教育部网络优秀推广作品奖,其价值远超奖项,是学生理解家国情怀的生动注脚。这些体验让孙剑明白,育人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真理的光芒永远闪耀在每一个鲜活的火热奋斗场景中。

从点滴探索到繁星满天

“榜样的故事应该融入育人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真正让他们的故事可触可感可及。”孙剑说。

孙剑带领学生踏上“学思践悟”榜样之路,搭建了“长征路”等实践教学点30余个,举办“文艺思政公开课”“红色文化主题展览”等特色实践活动350余次;首创“三环五步”教学法,将英模榜样故事转化为鲜活的教学案例,将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讲义、教案、课例120余个;携手红色纪念场馆、大中小学,建立“馆校合作平台”,探索将红色资源融入跨校域“大思政课”建设,共建高职思政和红色基因传承共同体、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育人共同体……

无数日夜的辛劳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梦想的花朵。2021年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党总支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院繁星公益实践队获得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项目银奖。

育人的道路没有终点。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需要用心引导和塑造。教育的田野上,孙剑一直辛勤耕耘,用榜样的力量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理想之火,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风雨,都能坚定地追逐梦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