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爱国
近年来,聊城市积极响应“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在公务用车管理等领域开展了公物仓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数字化浪潮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下,仍存在数智化赋能不足的问题。为此,通过构建体系架构、推进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健全机制制度等举措,可有效推动聊城公物仓数智化发展。
聊城市在公务用车领域探索“云服务+公物仓”管理模式,在市级层面建立了实体公物仓基地,在制度层面出台了《聊城市市级政府公物仓管理暂行办法》。但数智化发展任重道远,当前存在的主要短板为:一是覆盖范围有限,数据互通不足。从资产类型来看,公物仓的覆盖范围有限,未能形成多层次资产共享网络;从行政层级看,除市本级建立了初步的公物仓体系,各县(市、区)大都未启动系统性建设工作;从信息互通来看,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数据分散存储,无法实现资产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动态更新。二是功能应用与流程效率不足。现有公物仓平台功能模块单一,缺乏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移动端功能缺失,无法实现“掌上办”便捷操作;流程电子化程度低,影响工作效率。三是制度建设与保障机制滞后。缺乏对资产强制入仓、跨部门调剂的刚性规定;标准体系缺位,影响跨区域调剂;缺乏将资产入仓与预算拨款挂钩的强制性规定,未建立“先调剂、后购买”的预算硬约束机制。四是聊城公物仓运营专业人才短缺,经费保障不足。
学习借鉴武汉、杭州、安徽等地先进做法和经验,结合聊城现状,探究政府公物仓“数智化”发展路径。一是构建“一云双仓三端”数智化体系。依托“一云”,即聊城市政务云平台,部署公物仓大数据中心;建立“双仓”,即实体公物仓与虚拟公物仓协同机制;开发“三端”,即开发PC端管理平台、移动端应用及物联网终端,实现全场景覆盖。二是分阶段科学组织实施。力争2026年前,完成市级平台升级与2个试点区县(东昌府区、茌平区)接入,上线移动端应用,重点整合公务用车、办公设备类资产。2028年前,实现全市区县全覆盖,拓展医疗、教育专用设备入仓,建立与省级平台对接通道。2030年前,构建鲁西地区公物仓区域联盟,接入“全国资产调剂共享平台”,实现跨省资产调剂。三是实现平台功能升级。努力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推动全流程电子化,建立聊城市公共数据交换平台,实现资产信息“一次录入、多方共享”;探索建立智能匹配系统,实现“系统智能推荐+人工优化决策”的混合模式;构建公物仓大数据分析平台,拓展多元服务功能。四是完善制度与保障机制建设。出台《聊城市政府公物仓管理与服务规范》,建立预算挂钩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将单位闲置资产入仓率、调剂使用率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强化运营保障措施,组建“聊城市公物仓运营中心”,建立“财政拨款+资产处置收益”的经费保障机制,牵头建立“鲁西公物仓联盟”,实现市域内及相邻地市间资产跨区域调剂,推动数智技术融合应用,努力实现物联网全覆盖,提升管理精准度。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年度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