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亓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建立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育的工作机制,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深化执法司法国际合作。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聊城市加快涉外法治建设,对于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进一步健全法规制度,是涉外法治建设的基石。一是加快推进涉外重点立法项目,开展专门性涉外立法,特别是针对聊城特色产业,如轴承、钢管、农产品加工等,加强专门性涉外立法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涉外条款。二是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主动对接、积极吸纳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助力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如在农产品出口方面,结合聊城农产品特色和出口目的地国家的标准,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质量标准和监管法规,确保农产品顺利走出国门。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充分表达中国主张、贡献中国智慧,提升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提升执法司法能力,是涉外法治建设的关键。一是要深化执法司法国际合作,提升执法司法能力。深化执法司法国际合作,聊城可以加强与外国相关城市执法司法机关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人员互访、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活动。在打击跨国犯罪方面,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协作,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二是要完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依法约定管辖、选择适用域外法等司法审判制度,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可以探索建立专门的涉外审判团队,提高涉外案件的审判效率和质量。
优化法律服务供给,是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加强涉外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提升涉外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聊城市可考虑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的法律服务机构入驻,提升本地涉外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鼓励本地律师事务所加强涉外业务拓展,培养一批精通国际法律业务的律师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走出去”企业和公民的法律服务的支持,建立健全海外法律服务保障机制。市司法局、市商务局等部门可以联合开展法律培训、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活动,帮助企业和公民了解投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防范法律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涉外法治建设的根本。一是要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构建“培养—引进—使用”全链条体系。二是要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要加强涉外法治人才的实战锻炼,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库,选拔优秀人才参与国际交流活动。鼓励企业、法律服务机构选派人员参与国际业务,积累实战经验。
“法者,治之端也。”聊城市应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部署,结合自身实际,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举措,深化涉外法治建设,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2025年度法治聊城建设理论与实务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