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楠 周玉霞
人工智能立法与发展议题越来越受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将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等方面的立法项目列为预备审议项目。在此背景下,公共法律服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把握历史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法律服务实践深度融合,构建智能高效、普惠均等的现代化服务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化制度体系是公共法律服务AI应用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2025年10月,中央网信办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为AI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导,但专门性法律法规仍显滞后,难以有效应对AI技术应用的复杂性和跨区域特性。因此,采取“小、快、灵”的立法策略,优先制定生成式人工智能行政法规,明确技术开发者、服务提供者、使用者、监管者等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持续推进AI技术赋能与服务创新,是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与效率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公证行业作为法律服务数字化改革的先行领域,已在AI技术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如深圳市福田公证处基于DeepSeek开发的AI智能客服系统,实现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将咨询响应时间压缩至秒级,有效解决了传统服务中的“咨询难、跑腿多”等痛点。
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人工智能+”平台的建设,对公共法律服务发展具有多重意义。在服务效能层面,法律AI智能咨询平台可实现“秒级响应”与“精准解答”,且服务标准统一,有效解决了公证法律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从科技创新角度,公共法律服务为AI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以上海市徐汇区发布的“AI+法律服务供需清单”为例,该清单精准对接17项需求与17项解决方案,搭建起技术供给与法律服务需求的有效桥梁,既提升了服务效率,又通过程序固化降低了操作风险。
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AI技术应用,需从以下三个层面重点完善。在底层,增强数据这一核心资产的保密性与公正性;在中间层,增强模型决策的可靠性与透明性;在顶层,增强整个技术生态的完整性与可控性。只有从这三个层面协同发力,构建覆盖数据、算法、系统的纵深防御体系,才能筑牢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安全屏障。
公共法律服务人工智能应用是数字时代法治建设的必然趋势。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技术赋能、法治保障”的融合发展路径,统筹技术创新与制度完善,兼顾效率提升与风险防控,才能确保公共法律服务AI应用行稳致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法治聊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