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锦川
鱼山梵呗创立于公元229年,由曹植始创,是佛教音乐传入中国的开端,距今已有1800余年。2008年,鱼山梵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它是黄河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然而,鱼山梵呗的传承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首先,专业传承队伍缺失。研究佛乐的专家学者稀少,没有稳定专业的传承力量,极易导致文化记忆断层,阻碍其本土化传承。其次,传承环境不规范。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传承做法,同时外来文化也对其造成一定影响,鱼山梵呗这一正宗“丛林腔”需要在全国汉传佛学院中推广规范课程,以巩固本土化传承路径。此外,商业化与虚假传播严重损害文化真实性。市场上“伪梵呗”泛滥,音像制品质量低下,表演存在商业作秀现象,这些都对鱼山梵呗传承产生负面影响。
为推动鱼山梵呗的本土化传承,可采取以下策略:
强化文化战略定位,融入国家文化工程。鱼山梵呗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国家层面赋予其重要战略定位,发挥其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特殊作用。统筹谋划“三个一”建设,即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梵呗博物馆,发挥保护收藏、展示教育功能;利用梵呗寺现有的鱼山梵呗文化传习所,解决传承人选拔、培养和留住的难题;强化对聊城市鱼山梵呗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中心的建设,加强对梵呗知识产权的保护,定期举办梵呗文化交流活动。
推动文明互鉴,增强国际话语权。鱼山梵呗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东南亚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应巩固并发挥梵呗作为传承枢纽的优势,发挥其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将鱼山梵呗打造成为黄河之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珠,使其成为黄河文化新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名片、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新样板。
挖掘历史资源,构建现代传承体系。在现有鱼山梵呗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基础上,健全保护机制,定期举办中日韩梵呗文化国际交流论坛,系统挖掘整理、研究阐释鱼山梵呗文化。建立健全传承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才,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教学软件、网络课程等,拓宽传承渠道,为鱼山梵呗的传承提供学术支持。
在文化融合的视域下,鱼山梵呗的本土化传承是一项关乎文化根脉延续的战略性工程。只有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通过融入国家文化战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抵制商业化异化等措施,才能实现活态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为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中国样本”。
(2025年度聊城市社科规划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