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

孔繁森家风形成及当代价值研究 2025年10月30日

■ 陆文文 孔晓楠

良好家风,是家庭幸福的根基,是社会风气的暖流,更是共产党人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

孔繁森是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五里墩村人,家中兄妹5人,他排行最小。旧时家境贫寒,父母咬牙把唯一的上学机会留给了他,盼着“有文化的小儿子,将来能帮衬更多人”。村旁的文庙常飘来读书声,儒家“仁者爱人”的理念,就着清贫的日子,悄悄在孔繁森心里发了芽:他从小帮邻里挑水、替老人读信,总说“多帮一点,心里踏实”,这份“把别人放在心上”的习惯,成了他家风最初的模样。

孔繁森把家风的“根”,扎在了对子女的言传身教里。他给小女儿孔玲写家书时,字里行间满是谆谆嘱托:“爸爸不盼你当名人、做大事,只盼你先做个‘心里有光’的人,人格要正,良心要热,能给身边人搭把手、能为社会出点力,这就是咱孔家最金贵的‘出息’。”在孔繁森眼里,拥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三观”,比任何事物都重要。孔繁森也会把西藏牧民缺医少药的困境写进信里,把自己冒雪送救济粮的经历讲给孩子听。在西藏工作的日子里,他把藏族老人冻僵的脚揣进怀里暖着,把工资分给贫困群众,去世时遗物只有几件旧衣服和几本书。这份“爱人民”的赤子心,成了他给子女最生动的“家风课”。

在寻常日子里,孔繁森把“好学”变成了家风的“日常”。哪怕在西藏高原的帐篷里、在下乡的马背上,他也总带着书和时政报刊。夜里就着酥油灯读,白天和牧民聊政策,再把这些“读来的理、见着的事”写进家书里:“玲儿,一要把学习搞好,不是为了考高分,是为了明事理、懂担当;二要带着书回家,咱家日子可以清苦,但心里不能没方向。”他还会和孩子聊时政热点,比如“国家为啥要帮边疆发展”,聊着聊着就把“家国一体”的信念种进孩子心里。后来孔玲回忆,父亲最常说的就是“读书要读出‘为谁活’,做事要做到‘对得起心’”,而这两句话,成了孔家后代做人的标尺。

孔繁森虽已长眠雪域高原,但他留下的家风,是“心里装着别人”的善良,是“读书为了担当”的清醒,是“做事对得起心”的坚定,他像一盏不灭的灯,暖了家人,照亮了乡邻,更照亮了无数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路。这份家风,既让中华民族“仁者爱人”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具体模样,也让人们在传承中多了份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它推动着社会风气向好,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扎根,更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一个个“做好小事、温暖一人”的行动里,变得触手可及。

(2025年度聊城市社科规划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