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梦茹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迅速侵占山东大部分地区开展“扫荡”,导致山东经济凋敝、社会秩序崩溃。1938年,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逐步开辟鲁中、胶东、鲁南等抗日根据地,但根据地面临两大困境:一是兵力不足,正规军与地方武装亟待补充;二是物资短缺,战略物资依赖群众生产。
1938年9月,山东省委青年部根据中共中央加强青年工作的指示,发布《关于加强青年工作领导的通知》,明确指出“各地游击队中、民众抗日团体中,青年还是起着推动与核心的作用”,要求各特委、县委建立青年部,领导成立青年团体,并推动其参加全省青年救国团体联合会,有计划地发展青年工作,为山东的青年动员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引。1939年4月,山东青年救国团体联合会临时代表大会召开,指出青年运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武装,组织部队,扩大部队,参加部队”,青运主体由学运转向青运,青运中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并开始了全省的统一领导。截至1940年底,全省85%以上的县成立了青年组织,青年组织中工农占80%、学生占17%,动员参加八路军1.28万人。
针对不同青年群体的特点,根据地还成立专项组织,通过“教育+宣传”双轨模式,重塑青年的思想认知。在教育层面,青年团体自筹经费、自任教职,创办“抗日小学”“夜校”等,截至1940年底,开设抗日小学2895所、夜校2452所、识字班1023个,既讲授文化知识,又讲解国家危亡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在宣传层面,青救团组建宣传队,采用演讲、歌曲、戏剧等形式,在集市、村庄巡回演出。例如,根据临沂市莒南县刘纪湘的真人真事改编创排的话剧《过关》,影响非常大,推动了渤海区乃至整个山东地区的参军运动。广大青年直接补充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全民族抗战时期,根据地共有超百万青年参加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民兵、自卫团。在粮食生产中,青年的开荒运动和积极劳作使根据地粮食产量大大提升,1944年根据地粮食产量达150万吨,不仅满足了山东军民需求,还支援了邻近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青年动员过程中,“减租减息”“男女平等”等政策的落实,让青年切实获得利益。例如,青年参军后,其家庭可享受“代耕”,避免因参军导致土地荒芜。这些举措使青年成为根据地建设的坚定支持者,形成“军民一体”的抗战格局。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青年动员,是群众路线在敌后抗战中的生动实践。这一历史经验表明,青年动员需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将国家需求与个人发展相结合才能激发持久的行动力。在新时代,回顾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青年动员史,对引导青年投身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21YJC710028”,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青年项目“项目号21DKSJ06”,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计划“项目号2023RW054”,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号ZXKT20250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