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彦文 梁飞
民营经济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外部条件固然重要,但决定性因素在于企业自身的内生动力。只有不断激发和增强内生动力,民营经济才能行稳致远,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坚实支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应用于民营经济发展,外部政策和市场环境提供条件,但企业能否持续成长,关键取决于内部机制。没有企业家精神、创新能力、治理体系等要素,外部支持难以转化为持久动力。党中央始终把激发企业活力作为战略重点,这既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把握,也是对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引领。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全球复苏乏力,产业链格局深度调整。国内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关口,传统依赖低成本和外需的模式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单靠政策扶持已不足以支撑民营经济长远发展。一方面,部分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另一方面,内部治理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僵化,人才流失严重。同时,融资难、市场壁垒尚存,影响了企业长远投入信心。这些问题表明,外部环境再优越,最终能否突围,取决于企业自身能否形成创新驱动和治理优化的内生机制,外部环境越复杂,越凸显内生动力的重要性。
新时代激发民营经济内生动力,应从四个方面着力。第一,理念激发。要弘扬敢闯敢试、专注实业的企业家精神,培育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只有形成敢为人先、敢担风险的文化土壤,企业才能不断摆脱旧有路径依赖,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第二,制度保障。健全产权保护制度,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制度的稳定性、透明度与可预期性,是企业增强信心、形成长期战略的根本条件。山东近年来推行的政商交往“负面清单”,就是制度创新的生动实践,有效规范了政商关系,增强了企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第三,创新驱动。要以“链主+专精特新”模式为抓手,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良性循环。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民营企业只有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第四,社会支撑。人才、资本、文化等社会资源,是民营企业内生动力的坚实支撑。要加强人才引育,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同时,要发挥政企议事厅、政企圆桌会等平台作用,构建良性互动的政商关系,让企业在公平竞争环境中安心发展。这“四大支撑”环环相扣,构成“理念—制度—创新—社会”的内生动力机制,为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保障。
(山东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话教学创新研究M202312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