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城归雁衔枝来
——我市凝聚在外聊城籍人才力量赋能家乡高质量发展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林金彦
本报通讯员 布乃博 杨书芹
“构建数字化引才体系,打造在外人才数据库,实现人才资源数字化管理。”“建立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常态化合作平台,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强化服务保障,形成‘多维协同’的联动服务生态圈,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6月30日,在市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与会人员围绕“进一步凝聚在外聊城籍人才力量 赋能家乡高质量发展”进行协商议政,审议《关于“进一步凝聚在外聊城籍人才力量 赋能家乡高质量发展”的协商报告》,聚焦在外聊城籍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工作体系的现实需要、存在短板及破解之策议政建言,把在外聊城籍人才资源有效转化为助力家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近年来,聊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打造鲁西重要的人才集聚中心,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兴聊”战略,取得扎实成效。市政协将“进一步凝聚在外聊城籍人才力量,赋能家乡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年首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重要议题来研究,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自身联系广泛、渠道畅通的优势,积极为聊城招揽人才,进一步动员在外聊城籍人才投身家乡建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筑巢引才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在外聊城籍人才数量众多,他们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有回报家乡的强烈愿望,是推动聊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聊城正迎来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如何更好地凝聚在外聊城籍人才,赋能家乡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挥在外聊城籍人才作用,认真落实“人才兴聊”战略,出台《关于实施“归雁工程”鼓励各类聊城籍人才返乡创新创业的意见》,制订实施“归雁兴聊”人才回引计划,修订出台“人才新政35条”,完善市级领导联系服务在外专家人才、各地商会制度,在重要节日开展走访、寄慰问信等活动,连续多年举办返乡人士春节恳谈会、迎中秋座谈会、在外人才助力家乡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等活动。市工商联牵头组建聊商联盟,常态化加强与在外聊城企业家的沟通交流。率先在全省成立聊城市专家人才联合会,其中,聊城籍在外专家占比达到50%以上。建立在外聊城籍博士信息库,入库博士1000余名……
在外聊城籍人才的家乡认同感、归属感持续增强,越来越多的在外聊城籍人才通过知识、技术、资金和资源等反哺家乡,成为推动家乡发展的“温暖力量”。2020年以来,聊城市累计引进各类返乡人才4200名,返乡创新创业人士逐年增多。
王运虎是莘县人,2011年创立海归一号(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促成超千项海归人才项目落地。他情系桑梓,2020年返乡创业,成立聊城留学人员创业园,组建聊城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协会,广泛吸纳在外聊城籍青年科技人才。
“回馈故土,反哺家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尽最大努力,为家乡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作出更大贡献。”王运虎深情地说。
引才是“源头活水”,随着时代和科技进步,“引才”实质上是“引智”,核心在于突破人才身份、地域的束缚,构建“智力共享生态圈”。聊城将进一步打造“心系家乡·水城有约”创新创业品牌,精准谋划联谊、交流、洽谈活动,营造在外聊城人才回望家乡、反哺家乡浓厚氛围。丰富在外人才数据库,建立“在外聊城籍人才网格地图”,深化联络服务、资源对接,更好地将在外聊城籍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家乡发展成效。
环境留才
持续优化人才服务生态
人才“引得来”,更要“留得住”。
聊城市政协委员、山东海德照明集团董事长王尊光2018年从北京返乡,在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办山东嗨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公司已发展为集LED照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这些年,家乡的创业扶持政策和周到的服务保障,让企业走上了‘快车道’。”在王尊光看来,在外聊城籍人才能帮助家乡企业以更少成本、更快速度抵达高附加值领域,而良好的环境则是培育创新创业的沃土。
为鼓励引导广大青年特别是聊城籍在外求学青年、驻聊院校学生等来聊留聊就业创业,聊城先后制定“青年兴聊”16条,出台《聊城市青年创业专项再贷款管理办法》,打造“青聊有约”品牌,设立支持青年创业再贷款引导额度5亿元,为返聊创业青年解决融资难题。在全国102所高校设立学子联络站,成立以在外聊城籍青年人才为主体的“聊城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协会”。
“我们积极推动山东聊城留学人员创业园与聊城大学共建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政策指导、技术支持与资金对接,目前已成功孵化10个优质项目。”王运虎介绍。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关键要解决后顾之忧。共青团聊城市委成立聊城籍在外青年服务之家,为回乡返乡青年投资兴业、创业发展提供跑腿代办服务。积极实施“青鸟计划”,为聊城籍大学生返乡实习实践提供岗位5000余个。连年组织开展“学子看家乡”寒暑假观摩活动,实地参观家乡特色产业及重点企业。在全国10余个重点城市设立驻外省市聊城青年工作站,为聊城籍在外青年的创新创业、婚恋交友、权益维护提供服务。下一步,聊城将持续做好在外聊城籍人才联络服务工作,协调解决相关困难和问题,为人才在聊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产业兴才
“人才出彩”与“产业精彩”互促共进
人才流动看前景,吸引聊城籍在外人才返乡就业创业,最终要落脚到以产聚才、以才兴产,通过产才融合,让人才们的智慧和能力在企业成长、技术突破、产业升级中“开花结果”。
瑞柏生物(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美国生殖学家冯怀亮,怀揣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在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兴业,助推聊城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瑞柏生物已实现‘试管婴儿’胚胎培养试剂及耗材全流程覆盖,打破欧美30余年行业垄断,在这过程中,聊城市相关部门在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了我们非常大的支持。”在6月30日召开的市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聊城市政协委员、瑞柏生物(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冯博表示,瑞柏生物愿与聊城一道努力,将聊城生物医药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聊城聚焦家乡发展和在外人才需求,积极开展“双向赋能”活动。聊城市人才专家联合会成立以来,通过“定向邀请+按需匹配”方式,累计组织专家人才开展诊链巡链活动15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等合作交流68次,提供专业技术咨询等服务138次,有力助推了我市科技创新和产业提升。同时,以聊城籍专家人才为纽带,采用走出去、请回来等方式,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助力招引工作顺利推进。
“聊城籍人才遍布全国各地,我们可以通过打造‘智慧链接’高能级驻外综合服务平台,实时推送家乡经济发展动态、产业规划及人才政策,为靶向引才、精准招商提供数据支撑。”聊城市政协委员、聊城市投资促进局局长赵迎春说。
今后,我市将围绕招商投资、人才引进、项目(技术)对接交流等,建立一站式、闭环式信息管理体系,形成线上有信息、线下有调度、部门有推动、民间力量能参与的招引对接工作机制。围绕聊城12条重点产业链,开展常态化、专业化交流活动,集中展示聊城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产业规划与投资机遇,发布重点招商项目,推动参会企业家以资金、技术、项目等多形式反哺家乡,为推动家乡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