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惧高温,只为列车安全运行
——国铁济南局聊城综合维修车间见闻
■ 本报记者 白文斌
本报通讯员 寇春珂
在京九铁路聊城段,灼热的钢轨在烈日下泛着刺眼的光。这里有一群特殊的“玩火人”——他们与近60℃的地表高温为伴,与3000℃的熔融钢水共舞,用手中的焊枪“缝合”着钢轨的裂痕,牢牢守护着万千旅客的平安旅途,托举着海量物资的顺畅运输。日前,记者走进国铁济南局聊城综合维修车间,近距离感受这群“玩火人”的艰辛与担当。
7月15日上午11时,酷暑难当,而毫无遮蔽的京九铁路钢轨表面,温度计指针早已超过60℃的刻度线。道砟石滚烫,空气仿佛凝固,吸进肺里都带着灼烧感。就是在这样的“桑拿房”里,国铁济南局聊城综合维修车间焊轨班的师傅们,开始了他们一天中最关键也最艰苦的“战斗”——更换伤损钢轨并进行无缝焊接。
“暑运加高温,电煤运输需求大,京九线现在车流密度非常大。保障列车跑得又快又稳,关键看钢轨是否平顺无缝。”工长张庆智抹了把脸上的汗水,豆大的汗珠立刻又沁了出来。他告诉记者,高温天气钢轨内部应力大,伤损风险增加,必须利用宝贵的列车运行间隙,争分夺秒完成更换焊接任务。作业前,藿香正气水是每个人必喝的,这是应对中暑的第一道防线。
焊轨,远非常人想象的“一焊了之”。它是一套精密如钟表、强度如锻铁的组合拳。首先是将重达七八百公斤的新钢轨精准“对位”。“误差必须控制在1毫米以内,比头发丝还细。”张庆智弯着腰,眼神锐利地盯着轨端缝隙,指挥工友们进行毫米级的调整。烈日炙烤加上道砟折射的热浪,工人们的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紧贴在背上,又在高温烘烤下迅速泛出白色的盐渍。
对轨只是前奏。紧接着是高达900℃的预热工序,焊枪喷着火焰,舔舐着钢轨接头。张庆智全神贯注,秒表不离手。“预热时间差一秒,效果可能天壤之别,必须卡控到秒!”4分钟过去,钢轨端头已被烧得通红,散发出灼人的热度。
真正的“玩火”时刻到了。两名工人迅速抬上一个特制的、形似“砂锅”的坩埚,稳稳架在烧红的轨缝上方。点燃焊剂的瞬间——“轰”!刺目的光焰猛地腾起,伴随白烟和热浪向四周扩散。温度计在此刻失去了意义,中心温度瞬间突破3000℃。熔化的钢水如岩浆般灌入轨缝,将两根冰冷的钢铁彻底熔铸为一体。这个半径三米的核心区域,成了名副其实的“禁区”,灼热的气流让皮肤刺痛,刺眼的光芒令人无法直视。
“这里面是特种焊剂,温度必须达到3000℃以上,才能保证钢轨分子完全融合,形成真正高强度的无缝连接。”职工吴孝凯在安全距离外解释,他脸上同样挂满汗珠,眼神却紧盯着那团跳跃的“白火”。
短暂的焊接间隙,一根冰棍带给工友们难得的清凉。但这并非结束。焊接处冷却后,还有更为艰苦的精细打磨环节在等着他们。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面罩,工人们又操起砂轮机。霎时间,火花密集地喷射在防护服上,发出噼啪爆响。噪声、粉尘、四溅的火星,加上防护服内急剧升高的体温,刚刚被高温蒸干的工作服,转眼间又被汗水湿透。他们不为所动,一遍遍打磨、测量,直到焊接处与钢轨本体平滑过渡、浑然一体。
最后一组数据达标,张庆智直起酸痛的腰背,望着远处一列满载旅客的列车平稳驶过,黝黑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夏天干这活,是真遭罪,又烤又闷又累。但每次听到列车安全通过的轮轨声,看到旅客们顺利到达,就觉得咱这汗没白流,这‘火’没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