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种粮大户的“秋粮收储经”
■ 文/图 本报记者 马永伟
10月22日,天气晴好。东昌府区斗虎屯镇陈庄村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孙朋正趁着晴好天气,驾驶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玉米。
记者在现场看到,收割机在玉米地里灵活穿梭,精准切割秸秆、卷入玉米穗,摘穗、扒皮等工序在机器高效运转下一气呵成。收割机卸粮筒缓缓转动,金黄的玉米穗如瀑布般倾泻而下,装进运粮的三轮车内。仅用40分钟,9亩玉米便完成收割,尽显现代农业的高效便捷。
“今天得把剩下的玉米全收完,赶紧旋地,准备秋种!”望着眼前金黄的田野和一人多高的玉米秸秆,孙朋脸上满是干劲。
作为土生土长的陈庄村人,孙朋大学毕业后,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厚热爱,放弃城市发展机会,返乡投身农业。凭借对农业的热忱与钻研,他深耕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还在周边村庄流转350亩土地,成长为当地知名的种粮能手。2021年,凭借突出能力与村民的广泛信任,孙朋当选陈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今年入秋以来秋雨连绵,玉米收割窗口期被大幅压缩,晚收一天就可能遭遇穗腐、粒落风险。有着多年种粮经验的孙朋果断行动,始终坚守“村民利益为先”的原则,扛起“保秋收、稳饭碗”的责任,优先统筹推进全村680亩秋粮收割,待村民粮食全部颗粒归仓后,才着手收割自家承包的350亩玉米。
“今年秋雨不断,给玉米收获带来了很大困难。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我们按照‘先老人户、后普通户,先洼地、后高地’的顺序制定收割计划,用十几天时间帮村民把粮食全收完,确保颗粒归仓。”孙朋在接受采访时分享了自己的“秋粮收获经”,“大家的粮食保住了,比啥都强。”
“今年雨水多,多亏孙书记帮俺们把玉米都收回家!他心里一直装着群众,真是太感谢了!”74岁的村民张云龙说起这事,满是感激。
收完秋粮,科学存储是保障收益的关键。孙朋摸索出一套“科技感”十足的秋粮存储方案——他在村南头承包3亩地,打造了集智能晾晒、机械输送、立体通风于一体的现代化存储基地。
走进基地,硬化地面平整宽阔,上方架着标准化钢架结构。“以前人工搬粮又累又慢,现在基本全是机械流水线作业。”孙朋介绍,刚收割的玉米经自动化传送带精准送进智能上棒机,初步清理杂质后,再有序转移到3米高的立体通风存储架。这种存储架采用镂空设计,能让玉米始终保持干燥通风。
基地内,数十万斤玉米整齐码放在存储架上,在秋日阳光与智能通风系统的协同作用下,既充分晾晒降水分,又避免了传统堆存易霉变、发芽的问题。这些金黄的玉米,正静待卖出好价钱,回报农户们数月的辛劳付出。望着满仓金灿灿的粮食,孙朋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
为更好地服务村民、助力农业生产,孙朋还自掏腰包购置了2台小麦收割机、3辆旋耕机、1辆玉米收割机和1部无人机。这些农机不仅能满足自家种植需求,更成了服务周边村庄与村民的“硬核利器”——农忙时节,他用收割机帮村民抢收粮食,用旋耕机为土地深耕松土,用无人机开展农田精准打药作业,靠专业设备和贴心服务,实实在在解决了村民们的“燃眉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