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干之笔答好时代考卷
■ 白文静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句朴素而深刻的论断,揭示了成就事业的根本路径。步入新发展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与深化改革的重任,干部能否干实事、出实绩,直接关系到发展大局与群众福祉。这不仅是能力考验,更是忠诚与担当的试金石。
实干,前提在于“求真务实”。实干的起点是“实”,即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要警惕那种“隔着玻璃看”“围着报表转”的官僚做派,其结果往往是政策与需求“两张皮”,耗费了资源却未赢得民心。真正的“实”,要求干部必须践行“一线工作法”,脚步迈向基层,心思沉到一线。要能在田垄乡间感知民生温度,在车间厂房洞察经济脉搏,在街谈巷议中倾听真实声音。这意味着决策前需扎实调研,确保方案符合实际;推进中需动态优化,保持策略的适应性;事后需评估反馈,形成工作闭环。
实干,核心在于“担当作为”。实干的要害是“干”,即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改革已至深水区,发展常遇“硬骨头”,此时尤需摒弃“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惰性思维,反对遇到矛盾就上交、碰到难题就绕行的“躺平”心态。真正的“干”,体现为一种“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的境界,对认定正确的、利于长远的事,保持战略定力,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它要求我们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敢于挺身而出,负起责任;在体制机制障碍面前,敢于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在历史遗留问题面前,敢于接烫手山芋,以钉钉子精神啃下“硬骨头”。
实干,落点在于“惠民利民”。实干的价值由“事”来彰显,但这“事”必须是实实在在造福于民的事。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真正的“事”,应聚焦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任务。无论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还是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生活品质;无论是推进城市更新改善人居环境,还是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这些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工作,才是干部应孜孜以求的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