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有温度 暖“新”更暖心
——开发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走笔
■ 本报记者 刘亚杰
本报通讯员 姜建彬 刘晓冉
“以前想找处歇脚充电的地方很不方便,现在楼宇里的‘暖新服务角’就是我们的‘避风港’,太贴心了!”10月23日,从事外卖配送3年的张士玉,对开发区的“暖新服务网”赞不绝口。每天中午,他都会到当代国际商圈爱心商户领取午餐抵扣券,“这里有香喷喷的米饭和炒菜,是补充体力的‘充电站’,刚开始我们还不敢相信,现在成了不少骑手的固定午餐点。”
开发区拥有300余家新业态企业、近5000名从业者,是全市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最密集的区域。近年来,该区按照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的部署要求,以“党建引领、服务先行、共治共享”为理念,探索新兴领域党建特色路径。
“我们以东城街道昌北社区为试点,通过搭建‘党员联户、服务联心’双联机制,把党建工作与居民需求精准对接,既让政策宣传更接地气,也让社区治理有了更多‘热心人’,逐步形成‘有事共商、难题共解’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开发区社会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左艳艳介绍,“同时,我们选派6名新兴领域党建专员开展常态化走访活动,定制‘服务菜单’,累计回应企业关切30余次,不断绘就党建‘同心圆’,织密‘暖新服务网’。”
“以前送餐找楼栋像走迷宫,手机没电了只能干着急,现在这些难题在昌北社区全解决了!”外卖骑手温师傅边说边展示手机里的“友好地图”。地图上清晰标注着12处共享休息区、20家爱心商户和“暖新服务角”的具体位置。更让温师傅暖心的是社区对骑手家庭的关照。今年暑假,他的孩子没人看管,“共享自习室”的托管服务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孩子有人管,我跑单也踏实。”
今年以来,昌北社区从基础保障、成长发展、参与治理三个维度出发,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昌融新声”党建品牌。聚焦新就业群体工作间隙休憩、生活便利、健康及子女照护等基础需求,打造日均服务超30人次的“暖新服务角”,联动8家企业开放12处共享休息区;联合20家商户发放2100份就餐抵扣券,暑假日均托管20名子女;引入资源开展健康讲座、义诊,累计服务约760人次。
该社区聚焦成长发展维度,助力能力提升与权益保障,实施“法治护航计划”提供法律咨询,解决劳动纠纷;建“共享自习室”供自主学习,累计服务100余人。聚焦参与治理维度,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共建,搭建互动参与平台,推动新就业群体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参与者”,形成社区共治格局;绘制“友好地图”,清晰标注服务资源位置,方便群体获取服务;召开10期“骑手恳谈会”,累计收集60余条建议,精准对接群体诉求。
为激活治理新动能,昌北社区探索“三类兼职”工作模式,把新就业群体作为其中一类重要的兼职力量纳入楼宇社区治理当中,选聘他们为“流动网格员”,依托“新新向党”微信小程序收集68条有效线索,引导他们参与“随手公益”,开展文明引导、助老代购等活动超30次,实现从“服务对象”到“治理力量”的转变。
“省、市部署为我们指明方向,我们始终把省、市关于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的部署要求扛在肩上,以‘服务不缺位、关怀有温度’为目标,把工作做到新就业群体心坎里。”开发区社会工作办公室主任、“两新”工委书记张国辉在采访中表示。从“暖新服务角”解决歇脚难题,到“法治护航计划”保障权益,再到“流动网格员”激活治理活力,每一项举措都是基于群体需求的精准施策。“我们将继续优化服务体系,推动党建工作与新业态发展深度融合,让新就业群体不仅能感受到党的关怀,更能成为区域发展的‘生力军’,共同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张国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