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10月29日,本报刊发了《小区公共空间被“圈占”》一文,曝光了在我市部分农贸市场、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等处,存在市民将公共空间“私有化”,影响城市公共秩序的现象。11月7日,记者对所涉区域进行回访,发现巡访中的问题大部分已整改到位,不文明现象大有改观。
11月7日,记者首先来到育新街农贸市场。市场内秩序井然,出售鲜玉米的商户自觉地在地上铺上编制袋,将剥下的玉米皮、玉米须放在袋子里,保持市场环境的卫生清洁。在市场东侧,曾停有一辆废旧三轮车,不仅外观破旧,车内也堆放着废旧物品。回访时记者看到,这辆“僵尸车”已被清理,此处的路面也显得更加宽阔整洁。
在龙山南街,巡访组曾发现一辆破旧的四轮汽车停放在人行道上。这辆车没有牌照,车里堆放着旧纸箱等垃圾废品,车身堵占了大半个人行道,不仅影响市容市貌,也有碍交通。再次来到龙山南街,这辆旧车已不见踪影。此时正值周边学校放学时间,学生们往来通行,十分顺畅。
在皋东街,占道的旧铁管也已经被清理,街道上人流穿梭,环境整洁有序。随后记者来到中医院家属院,楼宇西侧空地上摆放的废弃展架以及垃圾桶旁的垃圾都已被清理干净,三个垃圾桶排列得整整齐齐。记者看到,目前小区仍在改造中,管道设施正在整修铺设,相信改造后的小区将以崭新的面貌示人。
巡访中发现的不文明问题,很多已经得到了整治,也有少数“漏网之鱼”。在鲁西科技市场的露天步行街,道路尽头垃圾箱附近的废旧物品不但没有被清理,反而又增添了新的垃圾,旧木板、泡沫板、废弃的床垫、橱柜等也被丢弃在垃圾桶旁,显得十分脏乱。在育新街农贸市场一侧的建筑工地,仍有生活垃圾丢弃在建筑垃圾里,影响周边的环境卫生。
发现了问题,治与不治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经过治理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没有整治的区域每况愈下。文明并不遥远,改进也并不太难,只要工作再细致一些,再深入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会有更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