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默认o

每条胡同都有名字 每面墙壁都会说话

茌平周庄村三馆一院尽展乡村魅力

周庄村村史馆西侧院墙。 王军豪 摄

周庄村村史馆室内一角。 王军豪 摄

4月12日,一名村民在史奎华茌平影像记忆馆参观。 王军豪 摄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马红坤


提起周庄,很多人想到的是“中国第一水乡”——江苏省的周庄镇。而在江北水城聊城,同样也有一个周庄——茌平区信发街道周庄村。周庄镇以其独树一帜的水韵风情闻名于世,而周庄村则凭借独特的乡村魅力绽放着自己的光芒。

周庄村面积不大,有400余名村民,东西向主街道3条。从村中间的主街道西行入村,不久便能看见一棵古槐树。古槐树高10余米,伞盖巨大。“在还有生产队的年代,树上挂着一个铃铛。铃铛一响,上工的时间就到了。”4月12日,村民史奎强注视着古槐树,思绪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古槐树旁,伴有一眼古水井。时至今日,古水井已失去用途。周庄村并没有将其废弃填埋,而是重新修砌,将它与古槐树一同保护起来。村党支部书记史奎文说,相传,这口古水井是周庄村的先祖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抵此处时凿成。“老人说,古水井对全村人是有恩的。”村民王庆龙说。

与其他村庄不同,周庄村的每条胡同都有名字。史家胡同、新颖胡同、奎华小巷、玉朋小巷、王家胡同、杨家胡同、和谐小巷……

从古槐树处继续西行,不远便到了新颖胡同。走进胡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侧墙上的一幅壁画。坐在纺车旁,手拿纺锤的妇女;目不斜视,紧盯手里活计的鞋匠……让人仿佛置身旧时光。西侧墙上,几幅黑白照片在这个五颜六色的村庄显得尤为引人注目。1986年春节,周庄村武术邀请会上,一名少年目光炯炯,招式凌厉。少年是静止的,但带给人的感受是动态的。

向胡同深处走去,便来到了周庄村村史馆。史奎文晃了晃门环:“现在村民盖房子都不要这个了。”推门而入,一座花园式院落出现在眼前,草绿花艳、青砖泥墙,7间堂屋一字横开。

村史馆在一处有90多年历史的老院子上建成,占地1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多,在当地已经算是大型院落。7间堂屋中,西侧3间是村史馆、中间1间是老摄影器材展示馆、东侧3间则是史奎华茌平影像记忆馆。三馆一院,留住了周庄村的记忆。

从屋外迈进村史馆,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一盘青砖炕横亘在东屋,炕上放着旧时的柜子和纺车,墙上的几穗玉米和一串红辣椒为古朴的色调陡增了几分色彩。一个颇显陈旧的风箱在地上紧贴着炕。“我们小的时候,生火做饭、烧炕取暖都用得着风箱,后来有了吹风机,再后来就是电饭锅、燃气灶,这些老物件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史奎文说。

与鲁西其他地区的旧房屋构造相似,东屋与中屋之间并没有建墙隔开。抬头仰望,一根有着几十年历史的木梁架起8根檩条,芦苇编制而成的屋笆盖在一根根椽子上。中屋墙上挂着几块精心制作的牌子,上面记载的,是村里姓氏的渊源。西屋内,老旧物件令人回味无穷。木锯、锄头、箩筐、陶罐……岁月的痕迹,就在这斑驳之中。

院内的史奎华茌平影像记忆馆,依托茌平摄影名家史奎华的作品建成。史奎华是周庄村人,热衷摄影并颇有建树。40多年来,史奎华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摄影资料。馆中,茌平记忆主题展、农业生产主题展,一张张精心装裱的照片展示了从改革开放至今发生在茌平及周庄村的巨大变化。

周庄村入口处有一辆水车,水车旁边则是一座建有假山的小花园。“可以说,如今的周庄村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生活在花园中,日子更有奔头。周庄村这些年来的变化,也是我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出的硕果之一。”茌平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泽汉说。


■ 记者手记


守住乡愁 留住乡情


周庄村给人的印象,一是文化氛围浓厚,二是村容村貌整洁亮丽。

周庄村所处的位置,是茌平区的工业区,但是,一进村,一派田园气息便扑面而来。走进村内,更能感受到这个花园式村庄的独特魅力。史奎文说,以前的周庄村并非如此,尽是废弃坑塘、荒宅、土路。通过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周庄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此基础上,他们着手“留住美丽乡愁”。

古朴典雅的壁画覆盖住水泥墙,不是荷塘月色,便是日常农耕,浓浓的古风古韵让整个村庄宛若置身水墨画中。打铁、锔缸、磨剪子、锵菜刀……一张张老照片挂到街道两边;村史馆、文化长廊、乡村大舞台……一处处提升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场所建了起来。周庄村,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打造了精神家园。

新时代的新农村,要如周庄村一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丢失乡村韵味,不成为翻版城市,守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王军豪

2022-04-15 茌平周庄村三馆一院尽展乡村魅力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0786.html 1 每条胡同都有名字 每面墙壁都会说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