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式教学让课堂“活”起来
本报记者 刘敏
开发区实验小学一堂课时长35分钟,多数老师要讲20多分钟,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为打造高效课堂,开发区实验小学开始了一项教学改革。4月15日,学校的分享式教学研讨会于下午5时开始,下午7时才结束。
虽然回到家时天都黑了,但是,提起分享式教学的成果,二年级语文老师徐赞感觉收获满满。因为,分享式教学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活”起来。
尝试:
老师跳出舒适圈试水改革
逐步帮学生建立规则意识
“分享式教学,以改革课堂教育教学方式为突破口,着眼转变师生的思维方式。”徐赞说,分享式教学主张教育教学要顺从人,是一种要从人的生物性、社会性及人的天性上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教学方式。
探索分享式教学模式,与去年3月份上任的校长纪怀勇有着直接关系。通过调研,纪怀勇发现,老师在课堂上不停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率比较低。
于是,在到校任职的第二个月,纪怀勇就把分享式教学创始人任景业请进了学校课堂,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为老师构建专业成长的平台。
要顺应学生“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的天性,让他们学会思考,任景业认为,人的思维单元是“问题——思考——分享”,教学单元应当与人的思维单元相一致。
这次课堂改革,学校没有采取任何行政干预,让老师自愿参加研究。纪怀勇的观点是,“一个鸡蛋,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也就是说,这不是自上而下高压式的课堂改革,而是自下而上民主参与式的课堂改革。平时的教研活动也不打乱老师的教学进度,不影响上课秩序。所有的教研学习,都在课余时间进行。
徐赞对于分享式教学的尝试,起步于去年5月份。“前3个月,我的教学进度是落后的,到期中时没能完成教学任务,当时心理压力比较大。”不过,到期末时,徐赞的教学任务提前一个月完成。
教小学语文27年,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了如指掌,可以轻松地驾驭课堂。徐赞说:“实行分享式教学,要打破原来的教育理念,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老师要首先走出舒适圈。”
参与分享式教学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分享,然后再进行全班分享。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不会分享,课堂秩序比较混乱。所以,起步之初,徐赞的分享式教学进行得比较艰难。
“当低年级的学生出现规则意识差等情况时,我也为此而发愁。也曾寻找、借鉴过科学严谨的课堂规则,可是当学生敏感地意识到这是在用规矩约束他们的时候,内心是抵触的。”怎样让规则成为学生的需要?现在,徐赞找到了答案。
答案就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当他们在课堂上,遇到困顿、卡壳、不顺时,抓住时机从中发现问题、寻找方法、不断改进的过程,就是形成规则、建立规则、强化规则的过程。当学生发现,正是这些规则帮助他们解决了困难,他们便会从心底接纳这一系列的规则。
效果:
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
学生分享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建立规则的过程不易,但规则一旦建立起来,取得的效果也很明显。“现在,我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少,有时讲几句话,然后就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以前,学生上课时被动地听,现在变成了主动去学。徐赞说,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少了,对老师的要求反而更高了,老师要提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几天前,二年级学生学习《小毛虫》一课时,他们已经习惯性地提前预习了。徐赞表示,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关”一旦开启,就会有强大的惯性出现,疫情期间学生们在线上分享交流的习惯,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提高了线下课堂学习的效率。
原来,之前在学生居家上网课期间,开发区实验小学不断优化线上教学模式,将分享式教学从线下搬到线上,让它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居家学习的兴趣,让线上教学更优质、高效。
“学生虽然居家学习,但平时养成的主动学习习惯没改变。”徐赞说,学生们在线上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小组内分享,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更强了。
分享式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真正做到了堂堂有笑声、节节有效率。分享式教学不仅让学生们对学习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让他们敢于发言、乐于发言。学生们在一次次分享中获得自信,这种自信让他们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二年级学生家长肖景宾坦言,女儿上一年级时不太适应分享式教学模式,不敢发言,也不敢和老师沟通。“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女儿明显自信了,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肖景宾说,对学生们来说,这样的变化就是最大的收获。
徐赞说,现在的课堂,每天都有惊喜发生。今后的课堂中,徐赞可能还要面对无数个“我要的是什么?”但她相信,自己每一次都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到现在为止,开发区实验小学的分享式教学研究群中已有近40名老师,约占全校老师总数的1/3。徐赞认为,带着研究的心态走进课堂,老师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课堂的活力。